第二十七章 山区小学(一)

岁月流歌 淮上文歌 1666 字 2022-09-17

重新恢复教书先生的公职,令王元初充满了斗志和激情。

人人嫌弃的生产队猪倌,成了受人尊敬的一校之长。

人生机遇的如此变化,生活上再大的困难,在刚刚翻身解放的王老先生看来,也不算个事了。

父子俩谈笑之间,已有教工热情前来,接下王世川肩上的挑子,迎接他们的王校长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王元初组织召开了全体教职工会议,也是教师生涯中断二十年后第一次履行公职,令他百感交集。

他发现红石湾小学的处境和困难,远比先前想象中大得多。

全校连他在内就四位员工,其他三人都是民办教师。

小车老师是个女娃,红石湾大队书记的闺女,两年前刚刚高中毕业。

吴老师和张老师,都是有着十多年教龄的老同志了。

先前主持学校工作的吴老师,向王元初简单汇报了学校的一些情况。

全校目前总共有四十多个学生,五个年级,但这些年来基本上没有向区里的初中输送过几个生源。

绝大多数的娃们念书就是小放牛,隔三差五过来一趟混混日子,还没到小学毕业就全都辍学了。

学校校舍的后面,有五六亩山地的学田。

当年小学初建时,大队负担不起教育经费,就把这片山地划给了学校,由老师带领学生们半农半学,以此来保证学校里日常的开销。

那个时候的乡村中小学,好像都有学田,五亩十亩的不等,这也是从旧时代保留下来的一种传统。

既可为学校食堂提供蔬菜和粮食,也让学童们有了一方劳动实践课的基地。

让他们自己动手,全程参与耕耘、种植、收获的全过程,小小年纪就能懂得稼轩之苦。

这种学田制度在过去的年代里教育意义不大,农家孩子放学回家,没有不做家务农活的。

但在当代,娃们离祖先留下的农耕文明越来越遥远了,正是学田制度在文化传承、培养学童耕读精神等方面大显身手的时候。

而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传统却早已不复存在了,着实令人可惜也!

区里每隔两年都会派主持工作的公办教师来红石湾小学,但这儿太偏远了,买斤粗盐都要走上几十里的山路。

所以这所小学根本留不住人才,过来的教师基本熬上一学期半学期后,全都想办法托关系调走了。

“老吴,我们这山里不缺石头、木材和粘土,大家为啥不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多盖几间土坯校舍呢?这样也就不要占用学生的教室作为教师的宿舍和办公室了!还有这课桌,都是土坯青石板垒的,怎么能行呢?也不安全啊!还有那些学田坡地,我看都撂荒了!这些旱地又没有公粮上交,带学生们收拾好,我们教师一日三餐就有着落了,还可为家远的小孩补贴一点中午的伙食!”

听完吴老师的介绍之后,王元初有一肚子的疑问。

他不明白这红石湾小学,四周全是山林和竹园,不缺木材和粘土,怎么能被老吴同志经营的猪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