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山区小学(二)

岁月流歌 淮上文歌 1791 字 2022-09-17

老吴伸手拉王元初回到了河谷边的岸上,一边担心道。

“放心吧,呵呵,只要你们三位配合就行了。我看学校急需盖几间校舍,缺的就是木材、石材和劳务。将来房子盖好了我再向区教委申请经费,申请不到大不了我自个掏腰包。我们的校容校貌真是要改改了,读书人的家园,娃们启蒙教育的地方,像个猪圈可不行。”

一口气走了大半天的山路,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的话,王元初老先生已经累脱气了,坐在岸边的草地上,点燃香烟使劲抽了几口。

“有你老校长这句话我们就有干劲了!哈哈哈!我们三都听你的!”

张老师听了王元初的计划开心的大笑起来,今天这次家访战果不错,他一路猎到了三只野鸡、一只猪獾,整个猎物袋子都装满了。

“校长!盖校舍的时候一定要给我留间宿舍,我也住到学校来,给您作伴!嘻嘻!”

小车老师满眼的憧憬,红石湾小学的明天又何尝不是她的未来啊。

“每位教师一间宿舍,一间共同使用的大办公室,还要有食堂。操场上要有篮球架,高低杠、跳远的沙池。课桌椅都要换成木头的,将来我们还要有至少几百本图书的阅览室。这些都是一所小学堂最基本的硬件设施!”

王元初用夹着烟卷的右手扳着左手指头,一笔一笔给小车老师算着小学堂的细账。

红石湾小学将来需要慢慢补齐的短板,真是太多了。

“校长同志解放前老师范出身,办学理念我们是比不了啊!可我更关心国家啥时候能给民办教师转正,拿和你们公办教师一样多的工资!”

老吴还是有点不服气王元初校长,凭啥自己七块钱月薪,这个老猪倌刚恢复工作就拿五十块的工资。

“呵呵,慢慢来。列宁同志不是说过嘛,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王元初从草地上站起身,拍了拍老伙计的肩膀,安慰他道,突然想起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这句台词来。

第二天上课,一下多出了十几位学生,都是一两年前辍学的山里娃。

改革开放初期大山里的人们,还没有外出打工的概念,也不像山外的丘陵和平原地区,有太多的农活需要人手。

他们辍学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交不起书学费,或者是家离学堂太远了。

每天翻山越岭几十里的山路,不管刮风下雨四季寒暑天天如此,小娃们一般很难坚持下来。

所以听了王元初校长的承诺,可以用木材石材、山货劳务抵偿书学费。还准备建食堂,中午饭可在学校解决。这些整个冬天在家晒太阳捉虱子的半大娃们,就都回到学校来了。

那时候的乡村小学,十五六岁的小青年读四、五年级,还很常见。

所以这些娃回头复读,在一二年级插班,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没有人会觉得突兀,也没有学生会嘲笑他们。

学生回来了,校舍不够的矛盾也愈加突出了起来。

总共就两间教室,一二三年级一间,四五年级共用一间。

课桌不够,五十多个娃们坐的板凳也都是从各自家里背过来的。

高矮不一比肩而坐,拥挤的蜂巢一般,连做笔记写作业的空间都没有了。

“三位同仁,孩子们这样上课不是学文化,是在活受罪啊!春天不冷不热,在操场上露天教学你们有没试过?校舍不能再凑合了,我们要想点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