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山乡巨变(八)

岁月流歌 淮上文歌 1813 字 2022-09-17

与平原和丘陵地带相比,山区的土层浅,筑路材料的采集和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所以红石湾到柳冲的这段路基,沿着原来电线杆的进山路线,两个大队的两百多名社员相向施工,半个月的时间就贯通了。

主体工程是能够容纳两台拖拉机并排行走的砂石路面,以及道路两边的排水沟渠。

另外还有三座穿越山间峡谷的石头桥,全部用一丈多长的条石垒砌而成。

大山里的男人们可能不会别的手艺,但十有八九都是无师自通的石匠。

钢钎、铁凿沿着山体一通乒乒乓乓,巨大粗糙的青石条料就从旁边的崖体上一块块脱落了下来。

十几个壮汉两人一组哼着劳动号子,颤颤巍巍的抬到了桥墩上面。

最长的一座石桥,正好架在红石湾大队和柳冲大队的界河上,也是一条水流湍急的山谷溪涧。

原来溪面上的木桥不知是何年何人所建,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连一条水牛的重量都承受不住了。

这座桥耗费了大伙一个星期的时间,足足用掉了两百多块条石。

开采石块、运送石条劳动的强度,在所有的施工里面是最高的,也令王世川不由想起了前些年“淠史航”水利枢纽大会战的时候。

这座四孔石桥所在峡谷的尽头,就是高耸入云的青崖山了。

初冬时节水落石出,无数岁月累积下来的大小卵石全都裸露在灿烂的阳光下,与远方青黛色的连绵群山交相辉映,五彩缤纷美轮美奂。

这段路线后来也成为红石湾景区的一部分,高等级的柏油公路修进来之前,这里最适合野游。

三两户人家在暮春的时候自驾或包车前来,找一户口耳相传的民宿住下。

然后带着孩子们去山上采摘迟开的映山红,在溪水潺潺的峡谷里寻找别山玉,或者对着清澈见底的一潭清水发半天呆,看着幼小的娃娃鱼们在其中自由的游弋着。

第二天再去攀爬青崖山,购买些野生石斛、红灯笼泡椒之类的山货,在青山和夕阳的伴送下,结束周末两日自驾游的快活时光。

“两位老书记,给这座桥起个名字吧!”

石桥合拢这天,柳冲大队的老田支书和老车书记都在现场,众人将最后一块条石稳稳的放在了青石垒砌的桥墩上。

四下里庆贺石桥收官大吉的鞭炮声“噼噼啪啪”的响了起来,就像乡村人家盖房上梁的仪式一样。

王世川肩上搭着运石条的麻绳,挤过人群来到了老支书的跟前,跟他借火点烟,一边开心的建议道。

“老车,我看就叫红柳桥吧,虽然路先过我们柳冲,但是柳红桥听着有点别扭,呵呵。”

老田的胸前挂了一个哨子,像过去的生产队长一样,专门负责施工前沿的现场指挥。

老车书记负责总体的调度,包括伙食、工具、每天的施工进度,与公社的沟通之类,两位老伙计配合的很是默契。

“红柳桥,好名字!世川,过几天请老先生给我们题个字,刻一块石碑立在桥头上!”

老车书记感慨道,红石湾、红柳桥、鲜花坪到红石湾的鲜红路,全都是喜庆吉祥的颜色,看来山里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就快到来啦。

“照,我家老父亲就喜欢别人跟他讨要墨宝,呵呵。”

王石川一口答应了下来,这时伙房那边传来了吃午饭打歇子(打歇子,江淮土话,中场休息的意思)的吆喝声,他赶紧跟在两位老支书的身后,随着人流向着河滩边上的露天食堂匆匆赶去。

大半天高强度的重体力劳动,每个人早已经饥肠辘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