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先跟美国政fu做了沟通,然后,在邀请了俾斯麦和李鸿章后,又向伊藤博文发了邀请函。
他知道,伊藤博文虽然已经下台,但其在日本的影响力依旧是非常的大,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伊藤博文跟新上任的山县有朋有着本质的不同。
伊藤博文虽然跟山县一样都拥有很重的军权思想,也可以说是一个军国主义者,但他自身并不揽权,其政体思想总体上显示出了较为温和的进步主义和高度的现实主义。可以说,伊藤博文最高的政治理念就是在日本建立举国一致、具有高度权威的、近代天皇制中央集权体制。而虽然理念如此,他却又能依据变化的客观现实,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并希望在日本实现宪政及政党政治,从而使日本的政治体制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日本社会。
可山县有朋呢?此人在日本被描绘成“民众之公敌”。但如果不怕引起误解地说,山县热爱民众,可是附有条件,山县热爱那些挥汗如雨劳作的农民、工人,以及在战争中勇于献身的战士们,他对佣人们十分和蔼可亲。所以说山县热爱的是那些为了国家和政fu尽心尽力,并且听话的民众。与之相反,他不能容忍民众对抗、批评政fu。就像在明治初期,他把那些自由民权运动家们视为敌人,指责“盯着民权、诽谤政事、中伤官吏、暴论诽议,无所不为”,认为如任其蔓延必将祸害天下。所以山县极度厌恶政党政治。另外,此人身后呆着不少财阀,推祟藩阀统治,他们虽然表面尊祟天皇,却并不怎么看重天皇的权威。甚至于,在这些人眼中,天皇不过是他们实现目的的一个工具。
所以,两者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太大的冲突,甚至还有过合作,但相互之间都非常提防。
伊藤博文到达唐州,郭金章向他提及出兵棉兰老岛的事情,山县有朋必然会抢先应下。因为他不能让伊藤博文抢下这个功劳。日本人对新领土的渴望是急切的。如果这件事让伊藤博文先回国禀报天皇并做出决定,身为首相的山县有朋必然会受到非议,甚至在扩张极强的日本军中失去相当一部分声望,反之,伊藤博文的优势将会更大;而与之相反的,伊藤博文如果反对日本出兵……山县有朋就更加要赞成出兵。这样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三条:一则,日本出现经济危机了,虽然只是才刚开始,但情形却很不好,身为首相的山县必须找办法解决。而身为军国主义者,对外侵略自然就成了他的不二选择。可日本现在又还没有挑衅清国的胆量和力量。虽然是他们已经制订了征讨清国的策略,并为此做出了一定的准备,可这些还远远不够。就像历史上的那样,他们也是一直憋到了1894年才不宣而战,所以,必须另选一个好对付的目标;二,伊藤反对出兵,必然会在日本军内形成一种逆向的思维,认为伊藤博文怯懦,那么,身为其对手,山县有朋如果也跟伊藤一样的选择,同样也会被军队所轻视,这对以军队为自己根基的山县有朋来说是相当不利的。所以,他只有选择出兵。至于第三,棉兰老岛貌似难打,却实力弱小,不欺负它欺负谁啊?
……
“不过很可惜,那些土著虽然没什么实力,可打闷棍暗杀什么的却是一把好手,就算你们能够占领棉兰老岛,恐怕也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并且难得太平。而且……美国人正在大建海军,你们能占据棉兰老岛又怎么样?海上实力不行,到时候,老子在国会山拨拨弦,该怎么拿捏你们就怎么拿捏你们。”
……
1890年七月,日本政fu驻美国大使陆奥宗光与美国国务卿贝亚德经过谈判,签署了《棉兰老岛开发协议》,将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租借”与日本政fu进行开发建设,并许诺其享有一定的驻兵权。租借斯初步定为二十年,在租借期间,日本必须在一年内完成对棉兰老岛上的叛军的清剿,并在日后保证棉兰老岛的社会“安定”,保证遵守美国和菲律宾当地法律,并且向美国驻菲律宾当局缴纳税收,在必要的时候,驻菲律宾的美军当局有权调遣驻棉兰老岛的日军……协议期满,双方可视情况续约,或者重新订立其他协议。如果美国到时要坚持收回棉兰老岛,那么,美国政fu必须保证日本公民在棉兰老岛上的合法权益等等。此协议生效后,双方不得单方面毁约,一旦了现违约或者毁约的行为,出一问题的一方必须向另一方进行赔偿……
协议签订之后,美国人毫无反应,日本国内却是一片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