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审察到这种情形,心中就一凉,因为在这样的情形下,要追查一件东西的来历,那是加倍的困难。
沿著门牌号码,我找到了“陈民旧货店”,在众多的同类店铺之中,它的门面特别窄,店门的一边是橱窗。别家的橱窗中,陈列的自然是货品,可是这一家,橱窗之中,却用极精致的红木架,竖著一块约一公尺阔,两公尺高的木牌。那木牌其色乌紫沉沉,又遍布细布白色的小纹理,我一看就怔了了怔,那竟是上好的紫檀。
而且,看来这一大幅紫檀,还是一整块的。紫檀这种珍贵之极的木材,几乎已可以进入神话的殿堂了。一家旧货店的橱窗之中,有这么样的一幅紫檀,这固然也说明了这家店的身份,非同凡响。
我走近些去看,只见那幅紫檀上,精工浮雕著一篇四六骈文,约有两百来字,字迹苍劲,是一笔颜字。
我大感兴趣,起初还以为那是商品,因为看来很像是一幅屏风,及至看完那篇文字,才知道那是陈民旧货店的店规。再看文末的记载,竟是‘大明崇祯元年秋月’,好家伙,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那篇文章的意思是说,人世间宝物,很难固定地在一个人之手,常常流转不定,今日在他之手,明日就可能流入你的手中。宝物无常,居者惜之,每一件宝物都曾经有人爱护珍惜。旧货买卖,居中玉成,也就不是等闲的商贾可比。
这家店的宗旨,是只售卖或收购上等的精品,决不滥竽充数,这是买卖古物的宗旨,若不识货,大可光顾他店云云。
看这篇文字,虽然也可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不过,把客人赶走的成份,似乎更多。
当然,这样做也可以杜绝外行人或无意购买者来浪费时间,可知这位在明朝末年,创办了这家旧货店的陈先生,真是一位古物爱好者,他故意把“古物”称为“旧货”,自然也有几分傲视同侪,故作谦虚之意。
我心想,自明末到如今,少说也传了二十代,不知道那些后人是不是还保持著原来的作风 从店面和橱窗看来,这一点倒可以有肯定的答案。
我心中更大的疑问是:作风这样古老的一家旧货店,照说和易琳这样的新时代青年,很难扯得上关系,易琳是怎么会走到这里来买东西的?
而且,从刻在紫檀上的那篇文章的口气来看,这店中的东西,全是珍罕之极的宝物,易琳用了多少钱买那盒子的,她负担得起吗?
我一面想,一面已推门走了进去 这城市的商店,都是打开门做生意的,极少关上了门的,这只怕也是怕途人顺脚走进来的意思。
随著门推开,有两下极清脆的银铃声,随之响起。
店堂很是阴暗,足有一两秒时间,几乎甚么也看不到。我停了一停,这才看到店堂很少,根本没有货品陈列,只有一组椅、几,倒是一看就知道是明朝家私中的精品,堪称罕见。
店堂中一个人也没有,只在几上放著一叠书刊。
我提高了声音:“有人吗?”
在询问时,我看到有一扇门通向里面,连问了三遍,门才打开。一个中年人,神情疏懒,衣著随便,走了出来,打量了我一下,问:“有何贵干?”
我心想,这旧货店根本不存心做生意,真不明白易琳是怎么会来向他们买东西的。
我沉住了气:“正是有事请教。”
我说著,已拿出了那盒子的相片来:“请看一下,这是不是之前,一位女孩子在贵店购买的物品?”
那中年人先是老大不愿意地凑过来看,一看之下,现出了很是错愕的神情,他点头:“是。这是本店卖出去的物事。”
我第一个问题是:“请问,这是甚么?”
那中年人呆了一呆,答得也妙:“这是一只盒子。”
我挥了挥手:“这盒子,何以会称作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