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来说,心灵和世界互为要素,彼此关联,世界及世界中的存在的现象通过心灵得以显现,而世界亦是构成心灵所意向的对象,并作为心灵的背景以及一切的容器存在。按现象学的说法,人的每一个意识行为和所拥有的经验都是意向性的,即和某个对象相关联,意识在本质上就是“关于”某事物或其他事物的意识。因此在人的身上,一个意识活动发生,世界和心灵就同时在人的存在中闪烁。
那么反过来再看这场游戏中的仿生物,甚至是当初曲行涴所接触到的那段程序不同,在没有心灵的情况下它们显然不可能像人类一样和世界联结,但现在,它们能假装像人类一样同世界发生关系。这样的假装完全是一种模仿的行动。对世界现象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提炼出一套对世界现象的应对模式——曲行涴这样和唐豫进介绍,“现在这场的机制其实还不确定,但至少陈晨是基于这样一套算法被构建出来的。”
陈晨就是当初曲行涴遇上的程序。这个名字也是曲行涴给他取的。取名的时候她其实挺漫不经心,可惜后来也没有机会再给他一个更好的名字。并且,到后来她也不会再去做给他取名的事情,毕竟那时候的陈晨对她而言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心灵——即使只是在无数遍的模仿和总结之中,塑造出的一个被表现的心灵。
混淆也就出在这里。个人的心灵对自我而言是同世界公开,但他人的心灵对“我”而言始终只会是一种缺席。反过来说,也是一个道理。人永远无法直观他人的心灵,无法抛却其它任何的要素任何的伪装任何的遮掩任何的工具,来明明白白、切切实实地,只看到心灵本身,而不是看到心灵表达出的某种东西。在心灵与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刻,摆脱不开的是肉身性,在肉身之上心灵得以将现象接受,也是通过肉身,心灵朝向世界进行表达的活动。但在肉身表达心灵的过程里,心灵不是穿过肉身直接来到人们面前,而是将肉身作为画布,复制或者绘制一种被表现的心灵。
他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肉体能被呈现,但却无法直观存现于任何“我”的眼前。由此当两个存在都能呈现出一种类似的被表现的心灵现象,人和仿生人其实很难找出什么太大的差别。也是因此,人很容易在现象学中滑入本己性的领域,将他人的事实存在否定。或者更进一步将自己心灵的存在在一种类比里也同样否定。好在否定心灵的问题还是容易解决,毕竟否定这样的想法本身就依托于心灵。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时停春大概还是会给维特根斯坦的那个命题投上赞同的一票。
他人心灵的问题也许永远无法得到解决,他人的存在也还有待商榷——而如果是有待商榷的情况下,心灵和肉体,这二者与存在的相关性又进一步地确立。
回到游戏,这一切导致了程序和人的混淆,但程序和真正的人相比,由于心灵在存在上的真正缺席,到底还是会有那么一些差异。至少对目前这场赌局来说,唐豫进和时停春还是相信它不会让人毫无头绪,只能莽撞猜测,全凭运气。而场上最了解程序和人的玩家,似乎是把他们叫来帮忙的曲行涴——其实感觉有点浪费,唐豫进在想,如果是曲行涴,她应该自己就能够尽力解决问题。
不过这场游戏的规则还是有点意思,由于最后只能有一个胜利的玩家,也许会有人尝试误导他人,让别人以为自己是那个仿生人,引人去检举自己,同时,这样的做法也许也有利于找出真正的仿生人。毕竟,仿生人模仿的是人的心灵的表现而不是心灵,而在发现有人假装仿生人时仿生人能够接收到的世界现实是有人在模仿作为仿生人的自己,然而对于真正的人而言却并不会产生这样的认识,也就不会拥有与之相关联的情绪以及表达。这种情况下仿生人作出的反应,也许就不会那么完美,而这样的一点不完美就会成为他的破绽——不完美是仿生人模仿人类所产生的必然结局。
其实试探的方法说起来还是挺多,至少坐在唐豫进旁边,时停春也能想到几个。除了假装自己是仿生人之外,还可以重复设置同一个事件,或者告诉人同样一个信息,判断对方的反应是否每次都会相同,甚至能进一步察觉在设置或提出的事件之外,重复设置本身也是一个事件,从而产生不耐烦的情绪;而如果观察力足够敏锐,也可以尝试观察他人对世界现象的反应时间;再或者,要求每人轮流主动提出某个世界事件,并且所有人都写下关于这个世界事件应该有的情绪反应,汇总五个人二十五份答案,找出和他人偏差值最大的以及最小的两个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