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家军上下斗志昂扬,急求一战之际,宋王朝、伪了不小的动荡。
首先右相张浚因为岳飞的所向披靡,对军事形势相当乐观,力主劝说赵构将的“行在”由临安府迁往前线建康府,以便部署日后的恢复大计。
此举登时找到了主和派大臣的反对,最后由左相赵鼎,提出一个折衷方案,将“行在”迁移到平江府,距离前沿稍近,又非前线。他们在平江府就地驻扎,坐观成败。
而此时的伪齐也开始有了动作。
由于伪齐跟金国产生了矛盾,在岳飞北伐之际,甚至拒绝出兵,反对支援伪齐。
刘豫求援碰壁后,更是焦躁万分,心知金国上下皆对他们死心,若再不取绩。不说南宋的北伐大军,即便是金国容不得他。
在无可奈何的情势下,刘豫决定铤而走险。他强行签发乡兵二十万,号称七十万,在绍七年,九月间兵三路,进犯淮南西路。
东路军由侄儿刘统领,从紫荆山出涡口,攻打濠州定远县;中路军由表兄刘玮率,从寿春府攻打庐州。西路军由大将赵德指挥,企图夺取光州,直指六安军。
为了壮胆,增添声势,刘豫此时想出了个妙招,他下令给签发的乡兵,让他们都改穿真人的服装,剃头扎辫,带金银耳环,十百为群,经常流动于河南诸处。又暗自派人于淮南西路,江东诸地广泛宣传,扬言金国和伪齐又联合出兵,下攻宋,以此来恐吓宋军。
刘豫如此低下,此色厉内荏的攻势,居然一举吓坏了不少宋朝的文官武将。
长腿将军刘光,跟盛名不负其实的张铁山张俊首当其冲。他们听得金兵到来,也不管真假,虚报敌情,张大寇势,争先恐后地要求增兵。
他们真正的目的又哪里是要求增兵,个个都打着增兵的旗号,表示方势大,为自己即将逃跑寻找借口。
赵鼎跟刘光世世代交,两人关系匪浅。不久前,张浚要求赵构撤换刘光时,赵鼎还曾极力制止。此刻他听信了刘光的求救,谎报。
在这情况万分紧急之际,赵鼎利用宰相的权力匆匆忙忙做出三项决定,呈报赵构:第一,允许刘光世、张俊等军撤至大江以南,放弃淮南西路防线;第二,火速调遣神武前军、神武后军支援淮西;第三,将宋高宗的“行在”撤回临安府。
赵构虽重用主战派,心底却充满了惧战的情绪,他只求偏安一隅,而非收复疆土,更加别说迎回二圣。但迫于形势,不得不将行在迁往平江府。
赵鼎之意正对赵构心思,当即一一认同。
但此举很快便受到了右相张浚的抵制,张浚此人并无大才,胜在有胆略,在宋王朝得知金兵南下,彷徨失措之际。张浚孤身前往前线,了解虚实,知道一切都是刘光、张俊两个废材闹出的事情,一面要求刘光、张俊不得退却,一面上疏赵构告诉实情。全格式
赵构得知无金军南下的确讯,才定了颗惶恐的心,转而同意张浚的主见。
张浚下达了死令,告诉刘光世若庐州有失,定斩不赦。
刘光毫无办法,只能死守庐州,也不敢出战。
便在刘光死守庐州之际,罗腾飞也得到了赵构命他北上支援。
罗腾飞休养生息将近一年,正愁无仗可打,听闻贼兵势大,有二十余万之众,当即点兵五万以朱奕为先锋军,先行渡江支援。
朱奕命而行,亲率弓骑兵日二百里,连驰三日,以惊人的速度,抵达庐州,随即投入战斗,打了伪齐军一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