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史浩

第十四章 史浩

绍兴十年,五月初。

今年的科举考试来的很晚。

依照宋朝的科举制度,每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是为会试,会试过后便是殿试。可因赵构年后还都,随即又举行大型的祭奠先祖仪式。

所以至关重要的科举大事,延期了两月之多。

从各地聚集的各方士子多如过江之鲫,本来就繁华富丽的汴京城更是人满为患。

在宋朝文人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作为一个武将,若在和平年代,想要升官需要十几二十年,而一个文官,只要进士出身,只要得到他人的提拔,却可以在短短的年余间位极人臣。

这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

如此可想而知,在宋朝有多少人为这进士科而挣破脑袋。

更因如今朝堂昏暗,政治日趋,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因此,这拉关系,走后门的人物数不胜数。

这也是那些贪官污吏发财的大好时机。

罗腾飞走在汴京的大街上,耳中听得大多都是朗朗上口的读书声,各地士子成群结队的在城内游逛。

罗腾飞看着一个个手拿折扇,故作姿态的“文人雅士”不免心中作呕,这一个个所谓的文人雅士中,又有几个真正的人才?

或许这些人一个个都对四书五经了如指掌,倒背如流,但是真正的治国方略,又其是从几本书上便能学会的了得?

现在的文人大多都只会吟诗作赋,那里有史上那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豪情。

罗腾飞看着街上的这些文士,颇为后悔今日冒然的举动:从洛阳祭祖回来,面对风平浪静的日子,罗腾飞又回到了两点一线的日子。

早晨前往军营练兵,晚上回府吃饭睡觉,千篇一律。

这日似乎觉得日子有些无聊,打算上街走走逛逛,看看这汴京的繁华,以免脱离这个世界,给淘汰了,但上街后看见的都是一个个倒人胃口,一个个满脸傲气的“文人雅士”,徒然生出后悔的想法。

军中那一张张充满汗水的黑脸,比起这一个个白如娘们似的文人,可爱多了。

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一家小客栈外聚集了一大堆的人。

罗腾飞本就是一个好热闹的人,好奇的走了上去。

原来是一个青年书生在街头替人写信。

在古代不识字的人多如牛毛,所以在各地都有以替他人写家书、状纸为生的落第的秀才。

这又什么好看的?

罗腾飞正欲离去,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惊叹,四方传来阵阵赞赏。

“好字,好字!”

“笔法古拙劲正,风格质朴方严,深得魏碑体之大成。”

“不然,我看此字飘逸自然,有颜鲁公之风也!”

声声赞赏不约而至。

罗腾飞虽然听不懂,但却也停住了脚步。

见那青年书生将写好的信装于信封,并且在信封写上收信人的姓名。

罗腾飞不懂书法,但也看的出那青年书生写的确实不错,一笔一划如铁画银钩,较之代他书写的虞允文、薛弼还要妙上三分。

青年书生将信上的墨迹吹干,双手递给了面前的一位中年妇人,笑道:“这位大娘收好了,你令郎若能收到此信。定然会感受到大娘的思子之情,回乡与你一叙。”

中年妇人满脸感激,不住道谢,并问价钱如何。

青年书生笑道:“两个铜钱!”

四周传来了一阵不可思议的声音。

中年妇人却开心的将两个铜钱交到了年轻后生的手上。

这时,一个衣着华丽的官宦子弟来到了青年书生面前,道:“我父亲不久迎来五十大寿的寿诞,你给我写上贺词。这里是五两黄金,写成后若我满意,我再加十金。”他颇为倨傲的从下人手中接过一锭黄金,将它重重的放在了案几上。

那官宦子弟口气颇大,出手阔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