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血洒垂拱殿

第十六章血洒垂拱殿

绍兴十年,六月初。

在这一天。一场政治风暴席卷了整个大宋王朝。

在这一天的朝会上,宰相王次翁以国库空虚为由,提议与金国议和,杜绝战事,潜心展生计。

此举遭到了以李纲为的主战派的极力反对。

李纲道:“国库空虚不假,需要潜心展生计臣也赞同,但根本不必要向金国示弱。至皇上立足临安之后,我大宋对战金国的胜率高达九成。我军实力丝毫不逊金国,目前之事,正当展生计,极力北伐。向金示弱,岂不寒了天下人之心?”

对此早做准备的王次翁早已想出了应对之词,正义言辞道:“战争自古带来的只有灾祸,只有生灵涂炭。这连年战乱,使我大宋较之以往盛世,相去千里,百姓苦不堪言。议和,能够终结战乱,议和,能够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ri子。如此利国利民之事,为何不做?难道真的要拼个你死我活。导致生灵涂炭,万民悲哭,你李大人才会甘心不成?”

主战派的大学士魏云,冷笑道:“这生灵涂炭,万民悲哭是谁惹下的祸事?但年金兵南下,屠杀我大宋子民以百万计。若此刻议和,这百万冤魂如何安生。金人攻破汴京,辱我大宋嫔妃宫女一万五千余人,百般,千般戏弄,十人九娼,余者命丧,这般奇耻大辱,难道你们都忘记了?还有,金人南下之时,觊觎我大宋陵墓珍宝。派人挖掘帝陵,将陵中历代先帝尸骸弃之荒野。皇上,祖坟被挖,难道你真的能够无动于衷,你就不怕成为天下人之笑柄,成为天下人唾骂的对象?”

魏云这一番言论字字犀利,慷慨激昂,将金人所犯之罪中选出最令人指的三项,一字一句,如一把铁锤敲打在赵构的胸口。

“魏云放肆!”赵构勃然大怒,但却无言以对。

宋朝自古皆以“仁孝”治国为口号,而金国南下所造成的大屠杀。远在北方受尽的父母兄妹,以及历代皇帝的陵墓被掘。

这一切的一切都和仁孝扯上了关系,即便是赵构有心偏袒主和派,面对如此犀利的言辞也不知如何替王次翁等人说话。

以王次翁为的主和派也想不到魏云的言辞竟会如此的犀利,一个个不知如何辩驳。

王庶这时走了出来,淡淡笑道:“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有些事情无法挽回。仇恨只会让人失去理智,迷失双眼。若一味的想着复仇,只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为了大宋的未来,这仇恨之说,实不可取。我认为若真为大宋着想,应该理智的做出最利于我大宋的国策,而不是以仇恨来决定。”

赵构大喜道:“王爱卿所言甚是,这复仇之说,以后不许再议。”

在王庶助赵构一臂之力后,主战派、主和派再度纠缠在了一起,他们双方各执一词,已吵得不可开交了。

最终在赵构的坚持下,派遣主和派的杨愿带着完颜亮一同北上商议议和事宜。

此事传开天下哗然。

尤其是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大学士魏云的辩词随着议和一事,跟着传扬了开来。

百姓可没有王庶所说的那种高深莫测的心思。他们只凭自己的想法来考虑事情:想起当年金兵南下时,金人给他们带来的迫害,想起北方受辱的先帝以及一干宋室嫔妃,想起宋朝历代帝王的遗骸给弃之荒野,矛头一并指向了赵构,指向了朝中的主和派。

尤其是现在他们所居的地方是汴京,而不是临安,是中原大地,而不是南方的两浙路。

汴京是当年金兵南下的重灾地,为了防止汴京落陷,当年汴京城内二十万百姓手无寸铁的跟攻城的金兵大干了起来,城破后汴京上下洗劫一空。

随后南京路上下的百姓又受到了金国、伪齐多年惨无人道的统制,对于金人无不恨之入骨。

好不容易因罗腾飞收复了中原,让他们重归赵宋统制,赵构也在这时还都汴京,身居前线,表示出了跟金国一战的勇气。可这一转眼,赵构立刻向金国妥协,重新开始了议和的决定。

这让饱受欺凌的中原百姓情何以堪?

反对之声,处处可闻,有的甚至在暗地里骂赵构不忠不孝,十之反对赵构这愚蠢的决定。

尤其是中原一地的正好聚集了大多数的士人。

这些士人其中不乏敢于直言且真知灼见之士,他们一个个上疏正义直言,反对议和。

其中一人叫郑莰的言辞犀利,在上疏中暗自讥讽赵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但赵构显然已经铁了心了,命人将郑莰处斩,并且利用主和派的权势令掌管大理寺的勾龙如渊收集魏云罪行,将他贬至岭南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