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各家的银子都送过来了,这是账本。”
若菊将账本放到桌边。
贾敏正在抄经文,听见若菊说的话也没有抬头,等把手上那篇心经抄完后才停笔。
她拿过账本,边翻看边问道:“银子都清点过吗?”
“清点过了,张管事带着人点过好几遍,确定无误才记了帐。”
贾敏闻言点点头,张文办事他还是放心的。
“你将账本给钱夫人和李氏各送一本去,然后让张文把银子以书院的名义存入飞鸿钱庄,记得跟钱庄那边谈清楚,银子存入后若是要取出,需得有书院的公章和我与钱冉或李氏的私章,三方印章缺一不可。”
贾敏很快就把账本看完了,仔细地嘱咐若菊。
这笔银子是她牵头集起来的,若有不慎,便会成为指责她和林如海贪污的佐证,所以需得小心再小心。
书院的公章在这几日等各家银子送过来之前已经找工匠刻好了——明理书院。
这是书院的名字。
书院的名字直接沿用了当时她给柿子庄蒙学取的名字,虽是简单无华,但代表贾敏最初的初心和对学生最真挚的希冀。
贾敏决定在通州县建书院的时候,就已经将各方面都仔仔细细考虑过来。三年后林如海就会离任,到时候她会便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把她在书院的权能转让给他。
这是她为什么规定要三方印章才能从钱庄中取钱。她毕竟不是本地人,只能在书院建立之始占大头,在前期定好能够让书院长久开办的规矩,后续的管理还是得交给其他人。
银子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便是要确定书院的选址。
这书院贾敏设想之时,最大的不同便是这书院是面向最底层的平民百姓的。关于对穷苦学生读书的补助,贾敏已经列好了好几个章程。等到后面书院建成,要招学生时就可以拿出来了。
也是因为此,贾敏在对着通州县的舆图的时候,最终选择了城西的一块地。
城西是百姓们居住的地方,离各个村子也近一点,学生们上学也方便一些。除此之外,城西的那块地很大,大到能满足贾敏对书院的各种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