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平远堂常被赞为江北淮东第一胜景?李佑以前只有所耳闻,直到此刻立在平远堂前的庭院里,才真真切切体验到。
院中『花』木葱笼、古藤幽然,有一处坐北朝南、并排五间的通敞厅堂,这都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李佑向南看就惊住了。恰好此时天气晴朗,立在此处居高临下一目千里,入眼景『色』壮丽天下罕有。只见得远方长江『波』光一线如同细练,江岸城池历历可寻,视野最极远处隐约可见江南山峰迤逦。
这样的景致,在高楼林立、空气污染的二十一世纪已经绝迹了。别人还好,第一次登上此处的李佑和海尚书都看的如痴如醉。
最后李佑收回目光,由衷的对何大盐商称赞道:“好产业!”
何员外自得之情溢于言表,殊不知李县尊此时已经有了夺产之心…
赏玩一番,堂中摆放完毕,各路来陪吃陪喝的名士名妓渐渐到位,众人便入席饮茶。
此间主人何员外忽然对李佑道:“李别驾当世名家,今日不置一诗,岂不憾也?”
在座的大都算是文人,对于李佑作诗还是很期待的。
李佑也不推辞,张口缓缓『吟』道:“平山栏槛倚晴空,珠帘十里卷香风。羽衣摇曳上云车,长江一洗放天青。”
当他念出第一句时,大部分人就听出来了,分明是前朝宋代欧阳文忠公怀念平远堂时写下的词句。借用在这里也算应景罢…
当他念出第二句时,有些人也听出来了,这句是还是前朝宋代的,苏东坡写的关于扬州的词句。众人皆莫名其妙,借用一句还算正常,但连抄两句是什么意思?
当他念出第三句时,大家仍听得出来,依然出自前朝宋代,乃是名相韩魏公的琼『花』词《望江南》中一句。
众人狐疑不明,难道李大人今天要连抄四个人的词句,凑成一副杂诗?这样再巧妙也落于下乘,以李大人的才思何必如此。
等第四句出来,终于不是抄袭了,化用李佑自己的名句“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为“长江一洗放天青”。确实出名,都知道兵部卢尚网房里挂着这一句的。
话说这么四句凑起来倒能也成诗,但终究斧凿痕迹,比即席原创差了不止一筹,实在配不上李佑的名声。
方才在瘦西湖上,罗知府被李佑扫了面子,趁机笑道:“写扬州的诗词,前唐杜牧之为首。以本府浅见,李大人还不如抄他一句凑个四句好,强似有古有今,不伦不类。”
李佑语气轻蔑的还嘴说:“因为杜牧之没有当过扬州太守。”
平远堂中有博闻强记的才子陪坐,反复思索忽然醒悟到了什么,惊呼一声:“原来如此!”
怕被认为失态,他便在众人目光下仿佛背诵经书一样说道:“庆历五年,韩魏公为资政殿学士、知扬州;庆历八年,欧阳文忠公为资政殿学士、知扬州;元佑七年,东坡学士为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扬州…”
韩魏公指的是韩琦,欧阳文忠公指的是欧阳修,东坡学士自然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这都不重要,关键是三个人都曾经“知扬州”,用通俗的话说都曾担任过扬州太守,放在国朝就相当于扬州知府,也就是罗府尊坐的这个位置。
至此众人全都醒悟过来了,心思不够的人也坐不到这里。李大人让大家猜了半天谜语,原来在这里打着埋伏。
李佑抄了古代担任过扬州太守的名人诗词为前三句,而当今的扬州太守是罗府尊,从人情世故角度,最后一句理当用罗知府的诗句,或者现写一句点出罗知府,这样也不愧是一首巧诗佳话。
但是李大人直接用自己的词句来替代罗知府,其中意味岂止是深长?这羞辱既浓厚又含蓄,既明目张胆又叫人说不出口…
刁钻之极,盛名之下果无虚士,不愧是能在朝廷中搅风搅雨的人物。
罗知府脸上常年挂着的笑容终于消失了,泛出几许青白之『色』。为了上爬付出的代价也太不能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