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万象更新(一)

大明望族 雁九 3344 字 2024-01-01

徐氏招呼大家坐了,问了几句起居可还适应,饮食可还对胃口之类的,云云。

众人都起身答了,徐氏点点头道:“莫要外道,有什么不合心处,不管与伯娘开口。”又道:“你们虽多有兄弟长辈在京,可也不必着急出去,你们在京的几位族兄听说你们要来,早使人打听着,今日上午都会过来。”

沈珏闻言,立时带了欢喜。

沈瑞则是不免犹豫,天地君亲师,他既到京城,就当先去拜会王家。今日腊月二十九,登门还情有可原,明天可就是除夕年夜,实不好登门。

年后的话,又隔的太久,有失恭敬。

“你们三位哥哥方才已经来了,随大老爷去了前院书房,你们几个也去。”徐氏与众人说完话,便叫了一个婢子,引他们去书房,又道:“瑞哥先留一步。”

待沈珏、沈琴等人出去,徐氏对沈瑞道:“你写个帖子,一会儿伯娘安排人送到王侍郎宅,等你见了族兄们,再去拜会也不算迟。王侍郎家宅邸就在保太坊,离咱们家并不远,只隔着一条马路,就是步行,两盏茶的功夫也到了。”

这正解了沈瑞为难,沈瑞道:“谢谢伯娘。”

徐氏也没放他回去,早已吩咐婢子预备了笔墨上来。

沈瑞提起笔,稍作思量,便提笔写了两行字,最后署名:“不肖弟子瑞顿首拜”。

“瑞哥真是一手好字。”徐氏在旁,笑着赞道。

沈瑞忙道:“不过不丢丑罢了,不敢当伯娘夸赞。”

徐氏叹气道:“伯娘也不知到底是对是错,王伯安确实有大才不假,可因其父缘故多为朝中诸公压制,留在京城恐难有所建树。去了地方想要再回转也是不易。除非朝中有甚大变动,否则王伯安另辟蹊径,否则怕是宏图难展。”

沈瑞听了这繁华,心中诧异。

倒不是为王守仁境遇,而是徐氏对朝局时事的了然于胸,还有这颇有前瞻性的预言。

王守仁后来宦海沉浮,还真是另辟蹊径,以文官充武事,又赶上宁王造反,得以树定国安邦之功

不过想想徐氏出身,又久居京城,是沈家当家主母,有点眼力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听这话的意思,王守仁能收自己为弟子,还有二房渊源在里头。

“伯娘,老师收侄儿为弟子,可是伯娘请托了先生?”沈瑞问道。

徐氏摇头道:“不是我,是你大伯。王侍郎与你大伯是好友,是你大伯听说王伯安避居松江禅院,托了王侍郎,想要王伯安教导你一二。当时并未提及拜师收学生上。王伯安后来能收你做学生,还是因看重你资质的缘故。”

沈瑞一愣,讪讪道:“侄儿以为是六族兄……”

徐氏点点头道:“理哥确实也托了王伯安,只是王家小子惫懒,若不是王侍郎压着,怕也不耐心仔细教你。”

那岂不是说,三年前二房就开始关注他,只是不知因何缘故,没有露面。

这人情岂是好欠的?三年前他不过一九岁稚子,又素有顽劣之名。

徐氏说没有提及拜师一事,可只要有了师生之实,即便不能列入门墙,以后按理也应视王守仁为先生,奉王华为师祖,状元徒孙这光环,就可以借光。

即便王华在朝中被诸公压制,不得入内阁,可对于沈瑞这个年纪来说,影响都不大。

那些大学士都是花甲古稀年纪,等沈瑞长大后入朝,他们也都换的差不多。

等到了那时,王华能入阁是好事,不能入朝也有满朝门生故旧,可以为关系网。可中间差了一辈,关系毕竟远些而王守仁这个老师,又因早年锋芒外漏,为人为忌,实际上对于沈瑞在助力或许没有那么大。

因此,徐氏才说不知道当年请王守仁帮忙教导沈瑞到底是对是错。

除非不走科举仕途,否则师生关系,在仕途上亦是亲族之外的最大臂助。

不过瞧着沈瑞如今模样稳稳重重,一手好字也拿得出手,可见这拜见拜的还是好的。至于沈瑞早年顽劣之类的话,徐氏则是压根不相信,孙氏是个明白人,怎么可能将儿子教成不懂事的混小子。

待拜帖于了,徐氏拿住一张礼单,递给沈瑞:“你初次上师门拜会,总不好空手,伯娘就越俎代庖,帮瑞哥预备,瑞哥看看是否需要添减。”

“劳烦伯娘破费……”徐氏准备的这般周全,沈瑞真有些不好意思。

既早知进京后要拜会王家,沈瑞自然也有准备。只是他预备的那些东西,同徐氏预备的这些相比,则显得过于寒酸,拿不出手。

倒不是沈瑞吝啬,实是以他的年岁与身份,能卖到的东西有限。

只是这礼单上除了文玩雅物,怎还有绫罗绸缎等一应女子用品,还有成对的陈设摆件之类?

沈瑞看着看着,瞪大眼睛,道:“伯娘,老师他……续娶了?”

怎么在之前的信中,没提过王守仁提及此事?还是他觉得除了学问功课,朝政报复,这等家事私事不愿与学生提起?

只是身为弟子,要是老师真续娶,沈瑞身为弟子,还正应为老师预备一份新婚贺礼。

徐氏笑着摇头道:“不是你老师续娶,是王侍郎今春娶了继室。”

沈瑞默默,王伯安都将而立之年,王华年岁听说在五旬开外,这个年纪娶继室……还真是一枝梨花压海棠。

不过五十多岁的鳏夫,又是侍郎官,续娶正常,不续娶才不正常。

“侍郎府那边人口也简单,除了你师祖与新进门的师祖母外,还有你老师与他上一任继母所出的一个妹子,其他人都不必理会。”说到这里,又想起自家,徐氏便道:“咱们家人口也不多,你大伯与我早年为了求子抬举过几个侍妾姨娘,到底未能如愿,后来便也绝了念想。那几个侍妾通房,便也让他大伯遣嫁你二伯那里,除了你二伯母,还有两妾室,都是良家子出身,一个是玉姐生母,还有一个虽没有开怀,这几年也颇得你二伯看重,不过妾就是妾,上不得台面,也没资格凑到你跟前,心里晓得就行了,无需理会你三叔那里,因他身子骨不好,打小都是叫他修身养性、清淡着过来,除了你三婶,并未另纳内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