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仙伦笑问:“改之兄? 赋诗一首?”
刘过哈哈一笑? 拿起韩绛这边桌上的笔真的就写了一首:
别酒未斟心已醉,忽听阳关辞故里。扬鞭勒马到皇都,三题尽,当际会,稳跳龙门三汲水。天意命吾先送喜? 不审君侯知得未?蔡邕博识爨桐声? 君抱负,却如是? 酒满金杯来劝你。
写完后,刘过说道:“刚才写的,仙伦兄点评一二。”
刘仙伦笑问:“这是有红颜?”
韩绛这时来了一句:“我孙女? 侄孙女。”
瞬间? 刘过哑了? 刘仙伦愣住了。
韩绛有多大?今年过了年才十八,儿子还有一个月才正式出生,孙女不可能? 侄孙女,谁?
刘过很尴尬,刘仙伦只是笑,他大概猜到了。
韩俟虽然三十六,可论辈份就是韩绛的侄子? 韩俟的女儿已经嫁给了吴家,还有两个庶女年龄太小,唯有养女。
刘仙伦是知道韩家一些事的,所以只有一个人。
映月姑娘。
刘过马上转话题:“顺便带了些点心,还有点梅酒。”
“挺好,一会吃火锅。”调侃两句就行了,韩绛也不是把这事追着咬的主。
火锅摆好,韩绛正准备说话,刘仙伦说道:“提到改之兄喜得红颜,正好我替皓桁兄传个话给主君你。”
韩绛立即变的很严肃,没写信,让刘仙伦传话肯定是要紧的事。
刘仙伦说道:“皓桁兄这么说,让主君你对南边的事情多上点心,西边有他,但西边苦寒需要的布匹、粮草、盐都不少,往临洮运输不同于运到宛城,若有京兆还好些,若没有运输是极难的。”
韩绛明白,往临洮的运输水路最多到梁州,也就是后世的安康一带。然后再转兴州,要绕过秦岭北上才能到临洮,可以说后半段的运输论距离只有水路的五分之一甚至更短,但消耗的人力可能要高出一倍。
刘仙伦继续说:“皓桁兄还说,他会替你守好临洮,你要作好对临洮的保障。年后,他替你续娶一个岳母,再给添一个小娘。”
这话!
他喵的,听起来怎么那么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