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乙龙驭宾天,后事操办,再加上新帝登基,准备过程整整数月。
各方诸侯听闻帝乙驾崩,继承大位的竟是昏睡七年的寿王,纷纷震动,却也不敢怠慢,一时间各地随处可见长长的奴仆队伍,将华贵的马车拱卫在中央,往沬邑而去。
八百诸侯啊!
或许不是每个诸侯都有强大的实力,有些诸侯的势力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个县村,但这种大事是必须到场的,且必须展现出身为威风。
于是乎,奴隶的数目和质量就成了关键。
顾承立于宫城墙头,看似欣赏风景,实则俯瞰苍茫大地,各方长长的车队尽收眼底。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在这个时代,奴隶算作士兵吗?
答案是,不算,但实际很难区分。
商朝正式的军队成分,士兵为平民,不是奴隶,但军队都是临时征集的,难免良莠不齐,因此真正发生大战,有战斗力的奴隶肯定会拿起武器,身体相对强健,平日里就有训练的奴隶,就被称为战奴。
偏偏奴隶完全属于上层贵族的私有品,诸侯的兵力是有所限制的,奴隶数目却不限,只要你能养得起,对于贵族而言,努力是保证权力的关键,可对于皇权而言,实在是祸害。
所以原本的命运轨迹中,纣王要解放奴隶,不是仁慈,仅仅是为了统治。
这和隋炀帝杨广很像,做的事情都是有利于江山社稷的,可惜步子迈得大了。
任何一项制度是否进步,没有绝对的标准,而要跟一定的历史环境相结合。
在贵族世袭制尚未没落,学术下移尚未发生的时代,贸然排斥贵族,解放奴隶,并非进步,反为祸阶。
触动底层阶级的利益,还能派兵镇压,触动上层利益,那必然被推翻。
因此要一步步来。
“殿下,朝阳军舍已经建设完毕,各族均将十岁以下的子弟送入学习。”
此时后面脚步声响起,闻仲上前禀告,眉宇间带出喜色。
所谓军舍,其实就是后世的军校,建立在朝歌的朝阳山上。
在历史上,商朝就设有军校了,贵族的子弟会被送入其中,进行射、御、舞(搏击)等等领域的学习,也就是后世儒家六艺的简陋版结合排兵布阵,籍此来统领军队,镇压奴隶反抗。
现在顾承传下兵家之道,自然就要挑选人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