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不该好奇的。
漫画的主角是两个少年,十四五岁的模样,故事开始于某个春日,其中一个主角在陌生的城市迷了路,被另一个主角偶然撞见。
之后的发展他在作者本人口中听过,绕一大圈才发现目的地就在自己家附近、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常常翻墙去找对方……
是夏惊蛰同他儿时那位玩伴的故事,无非是变动了年龄,让感情线从纯粹的友情向某些更为青涩暧昧的方向转变。
然后他发现,漫画家主页里的作品按照时间先后排序,这是夏惊蛰的第一部 漫画,算算时间,大概正是十四五岁的时候。
截至那时都没有哪里不对,他甚至无端有些嫉妒夏惊蛰笔下的友人,因为漫画描写的内容显然比对方的叙述更加细腻,还包含了许多夏惊蛰不会告诉他的内容。
即使两个主角谁也不挑明,依然能看出他们彼此间的爱慕与依赖——身处囹圄的少年期盼玩伴的到来,在封闭的寂静中写下一封封书信,而写信的对象本人则将一切自由与偏爱都给了对方,在日复一日的照顾陪伴中产生了初萌的爱意,心生动摇,担心不合时宜的爱意吓跑对方,又忍不住想要变本加厉地靠近……
只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心底的违和却越来越明显——在两人间窗户纸将破未破的某个节点,其中一位主角却毫无征兆地不告而别,那段还未来得及挑明的感情也无疾而终……
从漫画的剧情来看,夏惊蛰对友人离去的态度显然没有嘴上说的那么云淡风轻,被“背叛”的主角在对方离开后疯了一般四处寻找,甚至几次三番回到两人相遇的路口,妄想对方会再次出现——这个原本活泼开朗的人也因此性情大变,不再信任身边的朋友,拒绝对任何人袒露真心……
故事的结局更是他从未听过的版本。
多年后代表夏惊蛰自己的主人公回到故乡,心血来潮找到友人曾居住过的地方,在房东的允许下走进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房间,偶然在旧物中翻出一沓书信,才得以了解多年前事情的真相:友人身患重病,写下告知病情的信却不忍寄出,直到生命临近尽头,被母亲带去更遥远的城市治疗……他循着信上提及的地址前去寻找,找到的却是意料之中的噩耗,那位曾让他爱恨交织的友人早已离去,墓碑上的照片停留在十六岁,是与他分别的年龄。
这实在不是什么好结局,评论区里满屏的“意难平”里,位居第一条的内容是“只有我一个人吃到刀里的糖了吗呜呜呜……最后一章第五页的抽屉里,书信旁边有一只小熊,穿的是西装,和之前那只穿婚纱的玩具熊是一对的啊,他早就在心里娶你了呜呜呜!我不管,四舍五入就是婚礼现场……”
于是他翻回那一页,果然看见抽屉角落里躺着一只玩具熊——和他臆想中的那只不太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他总觉得熊的手里该抱着什么,比如戒指盒……
尘封的记忆陡然苏醒,随之而来的就是同样猝不及防的剧痛——疼得他没忍住闷哼出声,还被夏惊蛰听见了,险些没能圆回来。
他其实并不记得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对那些所谓的“在路上捡到迷路的人”或是“经常翻墙来找他玩”都没有印象,脑海里只有些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提醒他对夏惊蛰冥冥中的信任和依赖并非空穴来风,他的生命里也确实有过这样一段结局不甚完满的经历。
但他知道事情的真相不是夏惊蛰画的那样,至少不告而别之下的隐情并非“身患疾病”,他的生命也没有结束在十六岁……不,如果夏惊蛰画的时候有意改动过时间的话,事实上在对方心里他应该“病故”在了八九岁的时候。
不对,不是这样,他还活生生站在这里,即使失去记忆也依然从意识深处信任对方,更遑论所谓的背弃——但不是这样又是怎样呢,他却说不出一个字来。
他是极理智的人,性格中几乎没有感情用事的成分,自幼背负着“天才”的光环长大,习惯了用解答数学题般缜密的逻辑推演问题,拆解一切理性或感性的事物,理智得近于无情。
偏偏夏惊蛰出现在他世界里,是个例外,几乎牵动了他所有关乎感性的神经——这个人的存在本身就不理性,满是新鲜谜团,他拆解不了,更无从分析推演。
唯一的线索就是那只熊,那只在他臆想中该穿着正装礼服手捧戒指的熊,驱使他回到这处满心排斥的住所,试图在早已搬空的记忆中寻得答案。
他的卧室和想象中一样空荡,翻遍了每个抽屉都没能找到目标——也在意料之中,枕霄面无表情地合上抽屉,不觉得有多失望,在隐隐发霉的木床板上坐下来,思考下一步寻找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