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页

不等郑父摆老子排场威风,郑老爷子先同孙子回宅子。郑父一瞧,只能暗自嘀咕一句爹败孙子,便巴巴赶紧跟上回家。

郑家宅子就在铺子后胡同没多久,走个约莫一刻的路程便到了,是个清静雅致两进两出的院子,因为经商,有规制不敢三进三出,家里人口多,便往两侧加,大门门楣放的低,门的大小也是符合制度。

郑老太爷断臂的事,郑家是怕了,自此后谨小慎微。

到了宅门,门房开门猫着腰行礼,高兴说:“老太爷好,二少好。”

这宅院小厮仆人唤的郑辉是二少,药材铺的学徒唤郑辉辉哥儿,下人是有的卖了卖身契,是家奴,学徒可不一样,以后出了师,是郑家医术的传承。

不是下人。

郑家俩兄弟,不管是郑辉还是郑耀,都是往仕途走,郑家收徒教学,便是断了给自家孩子传承,以后接手生意做买卖的路子了。

第54章 府县生活14

郑家的宅子有些四不像,后来慢慢加盖修整,住久了也习惯了。

郑辉曾爷爷在时,走商贩卖药材给攒下的家底买了这座两进两出的院子,当时大历重农抑商,商税重,商人地位也不高,加上后来没多久的断臂事件,导致后来郑家有了钱,生意做大了,也是战战兢兢的谨小慎微克制。

康景十多年,发展商业,曾经繁复严苛的商税减轻了不少,商人也没太祖在时地位那么低微——当然还是最末。可已经没说,商人穿件丝绸动辄就充家产,服徭役这么重的惩罚。

如今商人买一座三进三出的院子也不违规,毕竟有钱人口多,两进两出院子住不开,只要在建筑上不用超规制的就成,像是宅院的大门宽度、屋子回廊用的木材、院子堆得太湖石、房檐上蹲的脊兽等等,这些不越了规矩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