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大明吏治败坏,这几年西北天灾人祸不断,局面已然糜烂,草莽四起,天启末已有王嘉胤、王自用率流民暴动,去年又有王左挂、高迎祥等起事,加上辽东建奴,里里外外都要银子,盐政积弊已久,确实也需要有人出面整顿一下了。”
“原来祖父是从大局考虑,才决定帮那刘百户去信引荐?”
“便是没有刘百户,难道老夫为任一方封疆大吏,真就尸位素餐不成?”沈珣没好气地一瞪眼,看看了身旁长孙女,十五岁的年纪,一般官宦家淑女早就许婚了,摇了摇头道:“本是让你回江南老家,也好让你父母与你说一桩门当户对的亲事,这倒好,又被人拦住送了回来。”
“这不正好么?儿才不想嫁人,多在祖父身前尽孝啊!”
“哼!言不由衷!那个杨家秀才杨绍良是怎么回事?今日已递来十几封拜帖了。”
“这人烦得很,祖父便回帖,让他考中进士再来,看他还有何脸面再递帖。”
“呵呵……这便学会拒绝人家少年郎了?”沈珣是过来人,哪里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闻言似笑非笑,又道:“蕙端你还太年轻,这情之一字上拒绝人,可不是这么个拒绝法,既不能拒绝得太死,又不能留太大的余地,关键得看他自己,可明白?”
“儿明白!说起来……沂州杨氏的家世还挺好的,就是看不惯那杨绍良太酸气!”
少年郎有几个懂得如何讨闺中女郎的欢心?沈珣笑着摇了摇头,取过一张洁白的宣纸铺开,提笔开始写信。
午后,刘俭走出客栈正准备去城中逛逛,一名陌生军士进了客栈,找掌柜询问有没有一个叫刘俭的百户,掌柜自然就指向他,于是那军士过来说,沈都爷已书信往登州,请刘俭自去。
这下刘俭明白了,沈珣对他既寄予希望,又不愿担风险,人家毕竟是一省巡抚,能赏脸见一面已属难得,也不奢求什么,当下盘算着,此去登州八百多里,走陆路得十几天,若是雇船顺大清河出海就快多了,于是去找到登州的船队。
次日清晨,刘俭牵着大青马,带上董少元等十名军士到泺口镇码头,搭乘布政使司到登州的运粮船,虽不用花钱,却要自备干粮,一路到大清河海口处的铁门关出海,到登州不过四天半。
因船队先进了水城,刘俭从水城码头登岸,再从北面的镇海门进城,一路南下到钟楼大街西面的画桥东文昌阁附近找了家客栈,十一个人住一个单独小院,包食宿才四两银子,大明各地的住宿费略有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