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们走到宋光誉背后,前方那几名营区负责人的目光用极大的克制在任务对象身上一掠而过,落到慕华池身上时才有两分打量。没有多余的客套和刺探,他们这一行人走下楼顶,沿着阶梯下行,进入一楼的地库,厚重的金属门无声对开,露出后方足以并排驶入两辆装甲车的巨大升降梯。
“这是上次开出来的那个出口吗?”他的任务对象问,“你们给它装上电梯了啊。”
“是的。”营区负责人,一位大校轻声回答,“现在我们就是从这里下去。”
没有人问是下去哪里,电梯里一片肃穆的安静。慕华池发现他们的任务人物又像在直升机上那样进入了发呆的状态,军人们将他围在中央,没有人打扰他的出神。慕华池站在任务人物和电梯墙之间,卫星一直监控他们的行程到了这里,终于可以确保绝对的安全。
轻微的失重感带来血管的痒意,慕华池心中默默读秒,判断他们已经进入地下至少五百米。
这条通道不是矿井改建,而是“上次”开出来的“出口”,加上升降梯的规格……
电梯传来轻微的震动,提示音告诉他们已经抵达“地下一层”,升降梯的大门再度打开,一个开阔得简直不像在数百米地下的空间展现在众人面前,走出去就是一片面积广大的停车场,无人驾驶的汽车沿着荧光路标,平稳地载着这一行人穿过各个面积同样广大的功能区,大约二十分钟后在一个警示标语大概只比空间绿植少一点儿的区域停下。
一下车慕华池就感觉到了熟悉,不是对环境的熟悉,而是对味道的熟悉。装饰这片空间的人虽然有意营造一种比较让人放松和愉快的工作环境,不仅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每一扇门边都有饮料机,慕华池在墙上的地图上看到休息室也很密集,他的视力很好,分辨出这里头还有好几间猫咖。
很容易得出判断,这种环境设计需要消解的不仅是地底环境的封闭压抑,还有高强度工作造成的压力和疲惫。
以及无论环境如何人性化都无法掩盖的一点是,这里工作的主体并不是人,而是机器。连空气循环系统送来的风都是电离味儿的。
这个区域的主要成员无疑是研究员,他们在车到之前就已经在等,慕华池他们刚下车,他们就一拥而上,用熟稔而又专业的态度将任务人物带走,来去都如一股风,地面营区的负责人签署文件之后就回程了,慕华池、宋光誉和其他十名队员则要走另一个方向去接受系列的消毒。
等这些复杂的消毒步骤完成,时间已经来到晚上九点,他们已经奔波了一天,明天还有别的事务工作,实验区的主管给他们分配了房间,两两共用一个休息室,慕华池不出意外地和宋光誉安排在了一起。
宋光誉洗完澡走进房间的时候,看到慕华池在抽烟,他的脚步停顿了一下。
慕华池将烟头在烟灰缸摁灭,他打开了通风系统,“抱歉。”
“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