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鉴》的前三页,乃是作者寄语,无非是说人间地广物博、波澜壮阔云云……
而从第三页开始,原本是要展开国风之鉴赏了,但却全部都是空白页。
周玄翻了好几页,全是空白,随后哗哗哗翻动,干脆跳到最后,居然没有见到半点图文。
他又以隔垣洞见好神识观察《国鉴》,却也一无所获。
“有意思。”周玄来了兴趣,两世为人的经验告诉他,这部书要么是哪个sb故意放在这里的,要么就绝对不简单。
然后。
“咳。”
他默默起身,将《国鉴》送回了风物部的书架上。
就在周玄放回《国鉴》的时候,藏书库内一个头发乱糟糟的老人,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藏书阁内书客众多,很多书客翻阅道典、文献,或是皱眉苦思,或是顿悟灵感兴奋喜悦,因而一位老书客的幽幽叹息,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周玄自然也不知道,放归《国鉴》之后,他便翻看起了风物部的其他典籍。
风物部内的古籍,乃是记录的大夏仙朝的风土人情、博物景观,比起悠悠古史,更是一部人文地理的演变史。
周玄前世就不太懂地理这块的东西,这一世对于复杂了无数倍的大夏仙朝地理,自然更是看不懂了。
他带着目的翻看风物部的书,翻来翻去,半天过去翻看了许多本书,试图从中找到“什刹府”与“劫天教”的“文化起源”,但到头来一场空,除了眼界开阔了一点之外,没有任何收获。
一天时间很快过去了。
周玄起身伸展了一下身躯,环顾四周,只见藏书阁内灯火通明,废寝忘食参悟道典的书客更不在少数。
他轻笑了一声,缓步撤下风物部的台阶。
今日过后,他应该便不会再看古史部与风物部的典籍了,而是将更多功夫花在研究卷宗上。
从卷宗入手,去寻找“什刹府”与“劫天教”的蛛丝马迹。
之所以先看古史部与风物部,便是想着能否先找到一些相关的线索,或者是对它们有个初步的了解。
只可惜,如今看来,唯一的收获,便是从那《千秋》之中获取到的大夏仙朝的历史知识,以及对于这个世界格局的初步认知了。
走下台阶后,他回头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