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完大方向的官职后,黎安理又着重给黎汉明细化了各级官职的下属部门。
黎汉明闻言点了点头,经黎安理的细致讲解,算是基本理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督抚是差使,布政使是官职,总督和巡抚没有直属官,布政使有直属官,他才是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方行政首长。
但是又因为总督、巡抚的存在,布政使在实践中沦为了督抚的下级,职权受到严重侵蚀。
督抚衙门没有下设部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督抚是派出人员,并没有在地方设官理政。
而布政使开始就是地方实职行政长官,根据政务不同,设置了不同的处理机构。布政使司下设三个部门∶“经历司“、“照磨所“、“理问所“。
经历司负责公文往来、处理行政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照磨所负责监督公文的处理,负责行政效率和监察地方官员,相当于监察局、人事局理问所负责审核司法刑狱案件,相当于司法厅、监狱管理局等。三个衙门分别有经历、照磨和理问等官。
布政使的直属官,经历、理问、照磨都是六品官,比知县级别要高。
此外,布政使的下属还有仓大使、税大使。
布政使管理省里的官库、储运钱粮税收,就需要一个管理仓库和财务出纳的官员,这就是仓大使。
税大使更多的是催科征税的。按察使、知府等人,也有类似的这么一套班子。
只不过按察使衙门、知府衙门没有理问所,而是叫作“司狱所“,官员叫司狱。
省级官员中的最后一个文官是学政。古代的学校和科举事务,由专人负责,叫“学官“,也称“教职“。
学官自成一个系统,一省最高的学官就是学政。
学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官职,而是一份差使。朝廷委派具有科举功名的京官到省里担任学政,学政的级别根据他在京城原有官职的级别而定。
学政没有属官,他的主要工作有这么几项∶第一项是管理读书人的功名。在当下这个传统社会里,功名是很重要的。
有了功名就有各种政治、经济、司法等方面的特权有了功名就可以是“老爷“,不然再有钱也只是个土财主。
地方官看一个秀才或举人再不顺眼,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因为读书人有功名在身,可以不受刑讯,只有学政才能够剥夺读书人的学籍。
学政的第二项工作是负责当地的科举考试。比如说,一个读书人要考秀才,由学政最终确定秀才到省会参加举人考试,之间的程序问题和组织工作,学政也得负责,学政负责地方上低级别的科举考试。
学政的第三项工作是管理地方官学。官学就是官办的学校,官学由官府建造并出资维持,学生享受国家发放的津贴。
学官在清水衙门,负责事务没有实实在在的物质收入。
一般情况下,新科进士不太愿担任学官。客观上,学官升迁也比较难,很多人当了一辈子官还是教授。
所以,朝廷一般会把科举考试当中名次末尾的或者是年纪大的进士,分配去当学官。
其实这样一理清下来,古代的官职也没那么复杂,不过先前的黎汉明连现代的各种职位都没分清,更别说这古代的了。
今天向黎安理请教,主要是看到了贵州的一班官员后忽然想了起来,以后这样的情况应该不会少。
不说其他,至少提到某人曾经担任过某某官职的时候,黎汉明得知道对方擅长处理哪方面的事务吧,不然对方投靠过来,你在给他安排一个南辕北辙的官职,对方会以为不信任他不说,到时政务上出了乱子才是大事。
见左右无事,趁着有黎安理这个懂官职体系的人在身边,黎汉明决定先去见一见俘虏的各官员。
能做到省级官职的,黎汉明相信没人会是庸才,如果能劝来几个加入,便能稍微弥补一下他当前缺人的窘境。
另一边,当冯光熊等人被押来俘虏营看到一万余俘虏后,他们便知道大军是真的完了。
不过那些清军看到这些平时需要仰望的官员也进了俘虏营后,顿时感觉心里平衡了,有的甚至直接开始了起哄。
冯光熊感觉老脸有些挂不住,便找了一个没人的角落也不讲究的坐了下来,其他官员见状,也纷纷跟过去围成了一团。
负责看守俘虏营的除了一些伤兵和近卫师一个团的兵力外,还有负责运送物资的民夫。
此刻他们看到平时高高在上的官员也做了俘虏后,感叹红旗军强大之余,同时也在心里生出了一股莫明的自豪感来。
听到周围民夫们的嘲笑,冯光熊除了有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外,对这支叛军的看法又变得更加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