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了,不然等新学铺开,以后那些儒生出来恐怕就毫无用武之地了。
与此同时,后殿。
对于洪亮吉此时的想法黎汉明暂时还不得而知,不过这次他之所以召集各地书院院正教习等来此协助开科取士,除了人手不够外,另外一个原因便是希望借此能影响到各地书院的教学方式。
毕竟虽说黎汉明开设了新学,但新学要有成果,尚且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日,而在此之前,各地书院便是人才来源之地。
如果能在根子上影响到各地书院的教学方式,那么黎汉明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便能逐渐增多,那时他的人才缺口也就算是暂时得以缓解了。
很多时候,口头上的说得再明白,还是不及亲眼所见来得深刻,只有各地的院正教习等真正认识到教育改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甚大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的去行动起来。
不然,就算黎汉明要求得再严厉,也架不住他们得过且过的心思。
此时的黎汉明正拿着一张空白试卷对下方的八十余各地的院正教习等阅卷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交待着:“诸位,我再强调一遍,第一题,凡是涉及到水利、道路、发家致富等等具体措施的皆可给分,凡是空谈,大谈等不切实际的一律不必考虑。”
“至于第二题,凡是说到军事、土地、经济、文化、百姓、民族以及科学技术等相关任意三方面的都可给分,说到一点的给十分,以此类推,最高六十分。”
考题的答案黎汉明虽然以及大体的给他们讲了好几遍了,不过为了保险起见,黎汉明还是耐心的又交待了一遍:“每三个人一桌,每人先各负责一个考场的试卷,改完后三人轮换,一直到每张试卷三个人都批改完成后,再统计平均分算最后的分数,各位可明白?”
“明白了!”众人闻言连忙拱手应道。
“好,那就开始阅卷吧,最迟在明天早上之前完成第一科试卷的评阅。”
这次科举考试共有一千八百多人参加,一个考场最多的有四十五人,最少的则有二十五人,加上三个女子考场,此次总共设置了六十三个考场。
加上负责最后统计的官员,八十多个阅卷员差不多刚好够用。
而黎汉明和夏文炯以及吴省钦三人则负责评阅女子考生的试卷,没办法,这一次的女子科举黎汉明准备用来作为宣传之用的,为了防止其他人的男女私心作祟,他不得不亲自上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