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误会,许家女是他母亲相看的,出自名门,品行必无过错。
他只是……讨厌盲婚哑嫁。
或许这么说,容易惹人误会,以为他是几百年后穿来的,不不不,谢玄英是土生土长的夏朝人。
之所以有这么大逆不道的想法,皆源于他的老师。
靖海侯以军功封侯,家学渊源,然而,他是家中第三子,母亲柳氏为继室。前面的元配为现任靖海侯留下了嫡子,还有一个早早进入五军营,谋出身的庶长子大哥。
轮到他时,靖海侯便压着他读书,且为他寻到了当世大儒晏鸿之。
晏鸿之的祖父曾高居首辅之位,他父亲不曾中进士,却是有名的藏书家,曾建造江南第一书楼。而他本人十二岁中秀才,十八岁考上举人,二十二岁就是进士。之后当了几年翰林,学父亲修书五载,后辞官归乡,四处讲学,声名鹊起。
四十岁,已是名满天下。
靖海侯慕其大名,四处求访,终于见到了这位大儒。而大儒本来不想收勋贵人家的子嗣为弟子,但一看谢玄英,却欣然应下。
靖海侯大喜过望,不慎忘记了一件事——晏鸿之是李悟的弟子。
李悟,“纯真学派”的开创者。他继承了阳明心学,以批判程朱理学而闻名,三十年前,是夏朝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
他批判理学,提出“纯真”的思想追求,称赞《还魂梦》为世间至纯至真之作。
还说“夫妇之际,恩情尤甚”,“红拂夜奔,千古第一嫁法”,认为“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大赞卓文君追求爱情的举动。
为此,他被一度被主流文坛怒斥为异端。
后来,他被人陷害与女弟子乱-伦,为证清白,在狱中血书而死。
此事震惊文坛。
纯真学派的文人大为愤怒,两家思想不同,是理念之争,你污蔑一个大儒□□私通,已经超出了底线。他们愤而辞官,归乡宣扬纯真学说。
此后,李悟的文稿传遍各家,屡禁不止,继承者络绎不绝。
晏鸿之如今是纯真学派的中流砥柱,和理学的人掐架二十年而不落下风。谢玄英跟随这位老师学习,自然而然地萌生了“婚姻当以情为系”的想法。
尤其晏师的妻子由他本人所求,成亲三十余载,恩爱甚笃,羡煞旁人。
而他呢?不知情时,与许家女匆忙一晤,压根不记得她长什么样子,就被通知定下了亲事,实在接受不了!
婚事告吹,他半点不可惜。
只是偶尔的,谢玄英也很迷惘,男女大防摆在那里,他能和谁两情相悦呢?又何来的情之所钟?
顾家表妹对他有意,纵然行为出格,但并不惹他生气。可为何当时,第一反应仍然是避之不及?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他所追求的至情,真的存在吗?
作者有话要说:这章信息量很大
先上注解
1、李悟:此人为原创角色,但其思想(“”部分)源于李贽,即是“童心说”的开创者,他也是被诬陷而死的,但和绯闻没关系。从时间上说,现在是16世纪中期,现实的李贽还活着,但本文为架空,李悟已经死了。
2、各种学派:捋下,宋代,程朱理学兴起,明朝,陆王心学(心学是在理学上发展出来的),纯真学派(原创,原型为童心说)
3、情不知所起……:出自《牡丹亭》,汤显祖这时候才出生,但在本世界提前几十年出现,为区分,用牡丹亭的别名《还魂梦》,内容是一样的。
以下是详解,无疑问可跳过。
简单来说,本文的背景设立在心学盛起后的时代,等于明晚期(时间是明中期),心学冲击理学,导致许多思想学派涌现,出现了一部分具有先进思想的文人,批判礼教的思想萌芽。当然,理学派的也有不少,这个后文讲。
为啥写这么多思想背景呢?主要是吧,一个古代男人要一心一意,靠外部约束是不现实的,社会并不反对男性三妻四妾,要达成这样的逻辑,需要合理的理由,比如非常高的精神追求。
↑
这堆废话的意思是,我没有水字数,试图让1v1变得非常合理……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就是——
“我要娶我心爱之人为妻!”
“可我爱的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