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明一直不明白,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只能看一千零一夜和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从小到大都是看国外的东西,而我们自己的都是不堪入目的粗制滥造。
所以就想试试,看看能不能有所改变。反正也就是花点钱嘛。
让孩子们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是他的想法,小孩子不会说谎。
其实咱们缺少的不是作者和作品,而是生长的土地。国内在这一块都是盐碱地。
“九十部作品,名单在这里,样书已经出来了。”姚总编拿出文件:“这是目录。”
“刊号什么的都搞定了?”
“嗯,咱们社本身就有出版权,兄弟单位又支持了一下,现在手里有几个刊号可以用,如果不够可以同兄弟再协调,这方面到不是大问题。”
国内的出版管理比较严格,制度极其复杂,书刊号的管理更是错综复杂,真的是一号难求,资源都被锁定在一个小圈子里面。
好在这会儿已经允许少数民营出版公司有一定的出版权,而枫城又在国内控股参股了一些大中型报纸期刊,再加张彦明的人面关系,转型改号只是一些手续的事情。
主要还是内容不涉及科教文学什么的,儿童读物嘛,相对监管也要简单不少。
一般来说,想要办一个出版社拿到出版证可,你必须得有一个面认可的背锅单位在后面支持,也就是说,你得先找到一个面认可的单位承诺为你负责,然后才能继续往下走。
起码副厅级主管单位,还得和你要出版的刊物搭旮。
而书刊号理论是不会新增的,总量有个控制,所以只能借号转型,首先你得能弄过来,然后申报整改。不是一般的难。
这里面要说起来就太复杂了,没有个几万字难以表述。大家就知道相当相当难就行了。国内现在书刊号总量还没过万。
国际刊号那就更不用说了。
而且这里面还有个管理的悖论,想报申刊号,你得有一定的销售和印刷量,期刊得办到六期以。然而没有书刊号又是违法的。
包括国外在这方面也存在这种悖论现像。这就使这个行业更加的复杂迷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