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页

毕竟女儿的身体状况不比常人,她听不见,也不愿意去残障人学校,那就选个她自己喜欢的吧。

姜青遥来到图书馆,直奔五楼中国文学区,根据早已经检索好的书架号,找到了需要的几本书,捎上就走。

她准备入手的研究方向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色彩,所以借的都是张爱玲的书,《金锁记》《小团圆》《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等。姜青遥用自助借书机借好书,抱在怀里,又匆匆离开了图书馆。

还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出了图书馆,她就收到了白杨发来的消息。

白杨是她的编辑,她发消息,十次有五次都是催稿,还有两三次是关于她的书的出版动态,剩下的就是朋友的闲聊了。

姜青遥一手抱着书,一手打开了消息界面。

白杨:【遥,这个月的作者专栏想采访你,什么时候有空?出来做个采访怎么样?】《文学周刊》每月出两期,下半月那期有个固定栏目为作者访谈,一般都会附一张作者照片。

姜青遥单手打字:【白姐,不露脸可以吗?】写作还是她认为比较私密的事情,虽然文学系的学生多多少少都有过一些作品,但她不想让大家把她的脸、她的故事和她的笔名联系到一起。

白杨:【知道你不喜欢露脸,放心吧,我跟编辑部沟通过了,你可以不露脸,你觉得怎么样?】姜青遥想了想:【可以,白姐,你什么时候有空?】白杨:【后天吧,后天是周六,后天三点在边树咖啡馆,可以吗?】姜青遥:【就我和你吗?】白杨:【对,就我和你。】姜青遥:【好,那明天见。】白杨:【明天见。】姜青遥和白杨是两年前认识的,那时候姜青遥刚上大一没多久,写了个短篇故事,投到了《文学周刊》里,一投就中,负责编辑是白杨。就这样,她和白杨一点点地熟悉起来,二人都喜好文学,不久之后,就从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发展到了朋友的层面,不是特别亲密的朋友,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很舒服。

姜青遥走到校门口,坐上公交车,她没有住在学校宿舍,而是自己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间房子,自己一人住得自在。

她把书放在膝盖上,从书包里拿出一对蓝牙耳机,戴到了耳朵上。

这样,如果有人找她搭话,她就可以以正在听音乐的名义,笑着跟对方说一声抱歉,然后再打起精神去用唇语,“看”对方在说什么。

虽然她根本就什么也听不见。可是塞着耳机,就好像是因为在听歌而听不见对方讲话,而不是因为本来就听不见。

这做法有种掩耳盗铃般的自欺欺人,可那很好地、很好地照顾了她自己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可以减少别人露出探究目光的可能,她已经习惯了这样。

因为听不见公交报站的声音,所以她坐车的时候不敢眯眼小憩,也不敢太过出神,回出租屋的路她很熟悉,所以可以看着窗外,等待公交车的到站。若是遇上了不熟悉的线路,那她得时时刻刻留意着电子车牌上的到站信息。

聋人的生活有诸多不便,这不便竟然让她在看见盲人的时候,都能感同身受。

鸟语花香,花香鸟语,聋人听不见鸟语,盲人看不见鲜花。残缺一词,是缺少了一部分的意思,那是一种不完整,在这个世界上,总归缺少了一些东西。

到站了,姜青遥停止了伤春悲秋,捧着她的张爱玲下车了。

回家的路上经过花店,看到门口插着的郁金香十分漂亮,姜青遥一时兴起,买了几支,五颜六色团成一簇,这是在花店里兜售的春天。

她脚步更加轻快,左手张爱玲,右手郁金香,挺起腰背走在街上,觉得自己颇有些文人风骨。

大片阳光依在她的肩膀,晒得裸露在外的皮肤暖洋洋的,瞧,不管怎么样,这世间总有阳光与她相依为命,还有什么值得伤感的呢。

姜青遥回到租住的小屋,把郁金香插进花瓶里,换了清水,拉开窗帘,收了衣服,便去厨房做饭了。

一个人做饭十分简单,她把昨晚剩下的米饭拿出来,锅里放油,把熟米饭和调好的鸡蛋都倒进去,一顿翻炒,炒到米颗颗分明,便起锅。再次热锅,加入油、葱、豆瓣酱等调料爆香,倒入煮好的番茄汁和虾仁,烹熟后倒在米饭上,一道香喷喷的虾仁烩饭就完成了。

她又切了点芒果,做了一杯芒果奶茶,捧到饭桌上,找了部下饭的纪录片,一边看一边吃饭。

吃到一半的时候,她收到了路娉美的消息,路娉美说自己在她家门口,让她开个门。

姜青遥由于耳朵问题,把出租屋的门铃给拆了,怕别人找她的时候按铃,自己又听不见,解释起来诸多麻烦。路娉美知道这件事,所以一般她来找姜青遥的时候,都会提前告知,这种突然到来的情况很少见,姜青遥看到消息,就马上起身走到门口,给路娉美开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