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晚餐,于归洋便甩了甩尾巴,表示他要出门了。
池渊自然紧随其后。
夜晚的珊瑚礁群,带着几分神秘的味道。
暗藏在这里的许多夜行的小动物,都开始忙碌起来了。
它们有独特的发光装置,晃晃悠悠地,便把珊瑚礁群点缀得闪闪发亮。
于归洋跟池渊漫步在这片荧光盎然的海域,海草吊床被破坏给他带来的坏心情也跟着好转不少。
想想看,填饱肚子以后,能在这样充满生机的海域中消食,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不过惬意归惬意,忧虑虽迟但到,因为他看到了一大片发光的珊瑚。
发光的珊瑚也被称为珊瑚荧光,是珊瑚死亡和漂白之前的最后一道防线。当珊瑚出现了发光情况的时候,说明珊瑚虫的活力已经很低,随时都有可能死亡。
这和温室效应关系匪浅。
珊瑚虫通过多代繁殖,成就了如今这一片繁荣的珊瑚礁群,花了至少上百年的时间。
它们在茫茫大海中挑选;之所以选择这个位置,是看中了这里的气候和水体的环境,从此在这里扎根,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有数据表明,海洋吸收了由气候变化产生的百分之九十三以上的热量,温室效应的产生,最容易对这些海洋浅层地带的生物们造成影响。
造礁珊瑚的虚弱,也正是因为被周围生态系统的变化所影响而导致的。
当这些造礁珊瑚濒临死亡之前,它们会开始发光,实则是把体内的藻类排出体外,尽可能减少生命消耗。
之前说过,珊瑚虫和藻类是内共生的状态,它们的细胞融为一体,相互依存。
现在要排出这些海藻细胞,可想而知对珊瑚虫的伤害有多大。
而当它们将藻类完全排出体外之后,它们便会回归原本的颜色,这也就是俗称的“珊瑚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