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得有节操,他们没有。”
“怎么没有?”
刘漫倒是略知一二:“好像姓余的二婚,作为著名学者竟然读错别字,那个丁勾于很狂,住酒店挑房间,对助理颐指气使态度也不好,和文化教母的形象不符。”
“听起来这都是艺人才容易犯的错。”
“他们都爱出风头,文人变成艺人,跨界后塌房了。”
余秋雨当年非常红,一系列作品被捧上天,一度被称为大师。
巅峰时期被央视青年歌手大赛邀请担任文化素质评委,结果翻车,被观众现场指出念错别字。
老余不服气,和赛事出题者作客新浪,一再证明自己在“仁者乐山”的“乐”字上发音没有错误,于是被炮轰,陈年旧账一起算,从此一蹶不振。
于丹情况也类似,课上得不错,作为一位教师和文化传播者是成功的,也曾经被充分肯定。
但她在英国伦敦讲座时表现得十分无理,一晚上竟然因各种理由要求酒店换了三次房间,和她台上的表现完全是两个人。
另外参加一场昆曲交流会时,化着浓妆,穿着短裙和高跟鞋,与交流国粹的环境不协调,结果被赶下台。
杨树告诉江诗语:“人红是非多,人设容易崩,他们如果老老实实做文化,别跟风炒作自己,也就不至于哪天风向没摸准被吹凉。”
这种事很多,令杨树印象深刻的还有个复旦大学的陈果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洒脱不羁地给学生们普及人性、情感、社会等人生问题,频出哲理金句,于是在网上引发如潮好评,网友们一举将她捧上神坛。
然而就在她如日中天时,一次公开演播中把“耄耋之年”读成了“毛至之年”,立马翻车。
网友们抓住这一失误,毫不留情地对她展开攻击,一把拉下神坛,从此风光不再。
文化学者、大学老师读错一个生僻的汉字,理论上当然不应该,不会读就应该闭嘴回家查字典。
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疏忽或者认知不到的地方,圣人都会犯错,何况他们。
其实文化人的价值是思想高度,而不是像孔乙己一样知道一个茴字多少种写法,苛责的人未必不懂这个道理,但这时候却没了理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