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弄座金狮回来

晚饭大家聊歌曲创作方面的话题,晚饭后杨树和涛姐谈起《桃子》里插曲。

之前他就和涛姐说过,将写首两人对唱新歌,用在电影里。

歌已经写好了,比较难唱,这段时间拍着戏就得开始练了,不能拖到后面单独再找时间练习,一旦忙起来不容易安排时间。

晚饭是和助理以及工作人员一起吃的,八个人围了一桌。

聊起歌曲创作,有个女孩问了杨树一个老掉牙却没有标准答桉的问题。

“杨导,您歌写得真的很好,不过咱们大陆创作型的歌手也真的不多,水平普遍不高,而且昙花一现居多,很少能够长期稳定创作。

反而是湾湾从七十年代起就成了华语乐坛的中心,小小一个岛诞生了罗大佑、李宗盛、齐秦、张雨生、小虫等等能写会唱的……到现在周董也仍是乐坛标杆,我们至今也还没达到对岸鼎盛时期的影响力,为什么会这样?”

相关讨论由来已久,不同的人把话题引向不同方向。

杨树反问:“你觉得是什么问题?”

“教育吧,我们的教育太古板,缺乏自由思想的氛围。”

“可那边七十年代也不开放,老蒋搞的是铁腕,连学生服都和军装差不多。”

为了避免小姑娘胡说八道,杨树先作了提示:“那边的歌基本都流行过来了,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绝大多数以校园民谣、爱情为主题,并没有多深的思想内涵。”

有人插嘴:“流行文化不就这些,咱们开始搞流行文化时,也是从校园民谣搞起,模彷着走同样的路,比如当年《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杨树说了自己的看法:“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学课堂上教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七十年代湾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腾飞,流行文化崛起是必然结果,何况那时候全世界有一波音乐发展的潮流。

经济腾飞萌生对文化的渴求,市场需求旺盛自然有利可图,一些有音乐才华的人就会疯狂挖掘自己的才华,拼命写出好作品。

这是个市场,一切都是利益推动的,说情怀就扯远了。

说得更明白一点,不是因为那边的人更有才华、思想更解放,而是因为人家经济起飞得早,更早吃饱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