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也不完全是思想境界提高,主要还是剧情方面的考虑,他不打算走迪士尼那种公主故事的套路。
那是美利坚风格的叙事,总是价值观先行,这显然和东方传统不一样,东施效颦不是好主意。
据说最早乘坐五月花号到达美洲的第一批欧洲移民,十个里有九个是牧师,搞价值观是这个国家最原始的基因之一,功力非常深厚,最好别陪着玩。
如果故事变了、人物设置变了,是否需要请那几位熟面孔撑门面,得再看情况。
迪士尼挑演员的要求很多,不仅仅得是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华人,还要求英语流利。
因为这是好莱坞电影,台词是英文写的,大陆上映的版本是另外配音的。
国内英语流利的人很少,从最终的阵容上也能看出这一点,只有甄子丹一个中国籍的。
在杨树看来,只要天仙不叛变,迪士尼很难在华人中找到适合饰演花木兰的演员,找一堆好配角没用,这才是真正釜底抽薪。
实际上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总体上是失败的,只成就了天仙,在国际上提振了名气,其他都乏善可陈。
首先是故事拘泥于动画版,但改的地方都改得不好。
比如去掉了动画版最精彩的木须龙,没了搞笑担当,令老影迷失望。
再比如为了迎合新时代政治正确,避讳职场骚扰,把将军与花木兰的爱情故事也改了,有些莫名其妙。
这种故事如果往骚扰方向考虑,一个女人变装进了军营,算谁骚扰谁还不一定呢。
另外为了彰显女性主义,剧情到一半时花木兰突然觉醒了,不肯再男装出现,而是披散着大波浪长发穿着红衣上了战场。
这些扯淡的剧情可能会讨好欧美观众,可惜影片上映时欧美正肺炎咳嗽,票房没指望上。
而这部中国题材的电影因为只有一张中国皮肤,黄皮白瓤大香蕉,也不受国内观众待见,豆瓣评分42,没有及格。
大陆票房将近3亿,基本上看在天仙面子上贡献的。
因为上映时除了大陆,其他地方都在咳嗽,票房加起来才1亿多点,这部电影耗资人民币24亿,亏到姥姥家的姥姥家了。
剧情改得不成功只不过在大陆被吐槽,其实欧美观众并不在乎,反正也不了解中国历史,迪斯尼怎么拍都无所谓。
票房失败和生不逢时有极大关系,那么不妨作个假设,如果没有瘟疫影响,迪士尼在这个题材上投入20多亿人民币是否明智呢?
这个对杨树投资《花木兰》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其实不能说迪士尼头脑发热。
第一世的情况就不用多分析了,立项是在川大爷上台之前,这部戏的市场重头是大陆,在地球咳嗽之前关系并没多糟糕。
当时大陆电影市场发展和国家发展同一条曲线,全球一骑绝尘,好莱坞开始捧华人的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