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花木兰

一开始杨树也有一堆问号,但深入查询资料后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桉。

“这是南北朝的诗歌,既然大家都背过这首诗,那应该还记得,征兵那句诗说的是‘可汗大点兵’,可汗可不是汉人对君主的称谓。”

刘漫明白这一点,但不明白他想说什么:“我记得是北魏征兵,鲜卑政权,所以花木兰不一定是汉人,可能是南北朝时的草原民族?”

“据考证诗歌写的应该是北朝的河南河北一带,而花这个姓氏是唐朝后才在汉人中出现,所以花木兰是什么民族已经不可考,甚至原本可能不姓花,木兰辞里可没有花木兰的字样,总之都是中华儿女。

实际上要理解这个故事,得首先理解古代的征兵制度,而后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我国自古就实行兵户政策,这是很重要的制度,自古有些家族世代相传当兵,从周朝就是如此,一直延续到明清。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所谓杨家将、呼家将等等,其实都是兵户。

这些兵户平时什么也不干,作用就是战时上战场,而且没得商量,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古代大多养的是兵户。”

“所以花木兰家是兵户?”

“没错,是兵户,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兵户。

仔细回想一下木兰辞,征兵的那句是怎么说的?”

没想到江诗语倒是背得挺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没错,上下句语义很清楚,可汗点兵发了十二卷军书,都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

这十二卷军书难道是同一个内容复印十二份?恐怕不是。

或者是语文老师说的那样,十二只是个虚数,代表一定数量?”

“如果是代表一定数量,那有可能更多份。”

“所以她爹是个很重要的人,才会一再被提及。”

“什么人很重要?当然是军官,没道理一个平头百姓被征用,还能一而再地上了可汗的军书,又不是乡政府下的文件。

对于兵户制度还应该了解一点,它的奖励制度是世袭的,可以一代代传下去,征兵到了花家,她家只要出人就行,出谁都可以,人数够就没问题。”

“所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