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薛湄就把自己买的母羊都宰了,取出尚未落地的羊羔,得到了非常珍贵的羊羔皮。
这种羊羔皮,上面的毛是特别浅的一层,雪白而薄,皮子轻又结实。
匈奴人制造皮子,是不用硝制的,他们就是简简单单剥下来、晒干,浪费很好的东西。
当然,梁人也不硝制,只是他们可以把皮子处理得没有味道,却很难保存皮子上柔顺、茂密的毛发。
硝制皮子,到了元朝才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没有经过硝制的,是生皮子。生皮子不值钱。
经过了硝制的,才叫熟皮子。熟皮子不仅仅没有异味,还能牢固、完整保存皮子上的毛发,好看又暖和。
到了清末民初,硝制皮子技术得到了完善,那时候各种皮草盛行,价格还不贵。
薛湄就是想把这项技术推广,和小郡王做一桩大买卖。
硝制皮子不是一下子的,至少得要二十来天,光浸泡就得十五天左右,后续还需要晒干。
配制硝水,是个技术活,哪怕手把手的教,也有人学不会。
等萧明钰等人到了,熟的羊羔皮子还没有制好。
梁国来人众多,又带着公主“陪嫁”,鬼戎早早在王庭前等候。
天气不冷不热,小郡王着一件雪色深衣。深衣用银线绣了暗纹,肉眼看不清楚,但阳光一照,熠熠生辉。
故而,匈奴众人就瞧见这位年轻英俊的王爷,利落跳下马背。
他行走间,衣袂光华流转。
土包子似的匈奴贵族没见过这种精致的衣物,一时都看呆了。
薛湄则没想到,小郡王骚包到了匈奴,她站在旁边笑容满面,压根儿控制不住。
官员们觉得自家王爷很长脸,那种忐忑不安的情绪消失了,跟在小郡王身后,抬头挺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