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页

一席话,信息量好大。

朱家三口楞在原地,杨母趁机挣扎开来,离开出去买菜。只是心里不快活,腹诽着:朱家居然敢打清清的注意,真是有些不知所谓。他们儿子就一个最差都本科,还在老家上班,要死不活的。

还敢肖想清清 ,真是醉了。

在每一个母亲的心里,自家的孩子是最好的。何况杨清各项条件(硬件,软件)都比朱伟好。好的不只是一点点,如果都在京都,或许杨母还不会在心里嫌弃。

朱伟在小县城上班,日子过得潇洒,那也是因为他家里的条件不错,可即便是这样,在杨母的心中,配她的闺女那是远远配不上的。

杨母决定了,以后离朱家一家人远远的。真敢打主意,哼!

走进菜场遇到磷肥厂的老同事一起,磷肥厂很大,杨家住的小区,是磷肥厂最老的家属区,就在县城中心后面的两条街。

也是磷肥厂最大的小区,这里以前还有磷肥厂子弟学校。家属区很大很大,里面还分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第四区都已经靠近县人民医院不远了。

有些同事住在一个小区,却也离了两三里路。

也不是常常见面。

在菜市场,见到杨母,那人就挥手招呼,“朱强三口咋回事,我听说要住回来。”

磷肥厂宿舍比县城中心位置高个十多米,在县城中心的后面的两条街,还要走上去一个坡才到,小区是横在划分四个区,进深不深,但横度跨越了几里路。

“不知道,上半年他们那房子就一直敲敲打打,搞装修。我也不清楚,你知道的我们两家的关系差到都不愿意说话。

晦气的是,出来我还遇到那两口子。还打听我家清清的情况,想得美,呸。”

说到朱家人,杨母一脸的不喜。

“那真是想的挺美,你家清清那孩子出息。我听说有了京都户口呀?”老同事与杨母的年龄差不多,但本来比杨母保养的好。可现在杨母看起来就是本来的实际年龄,比之前那苍老的模样的年轻了十岁。

让老同事眼前一亮,拉着杨母问,“最近擦的什么还东西,我看你年轻了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