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第 158 章【二更合一】

圣上?薨,举国?哀丧。

大殓后,五皇子等皇子、五品以上?的官员皆要斋戒七天,盛言楚这些五品以下的官员则每日午间去宫门外烧纸诵经。

七日后,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更换年号为宝乾,因?登基之年正逢殿选之年,朝臣和新帝商讨一番后,决定另开乡试和会试的名册,特?准去年乡试和今年会试未中的秀才和举子参加附试,在这两场科举中考中的读书人,都作为新帝登基后的恩科士人。

接连举行两场乡试和会试,宝乾元年在国?史上?又被称为恩正并科年。

因?要重新出乡试和会试的考卷,吏部?和翰林院两大掌控贡院的部?门忙得应接不暇。

盛言楚更为头疼,翰林院的朝考还?未开始,他的散馆考试也还?没?进行,再?撞上?恩科两场考试,他现在就差不会□□术。

好在掌院戚寻芳怜惜他,只交代他去吏部?考功司协助秦庭追整理乡试卷即可,至于朝考的卷子则交给了夏修贤等人。

按理上?年的新科状元是该参与?三年后的朝考出题,这不没?办法嘛,消息传开后,最难过的莫过于赵蜀了。

参加朝考的都是新科进士,这些人算半只脚踏进了官场,官场中人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故而朝考并不避亲。

也就是说,盛言楚不会因?为朝考人选中有赵蜀就不能参与?出题,赵蜀知晓这种规定后,兴奋的手舞足蹈,但这种梦幻的想法在恩科圣旨下达后破碎开来。

跑到盛家找盛言楚唉声叹气了一回,盛言楚忙里抽闲安慰赵蜀:“赵兄慌什么?官家才登基上?任,正是大拢天下士人之心的时刻,你是先帝手中最后一批进士,他岂会不厚待你们??”

赵蜀吃了定心丸,又道:“楚哥儿,你说这恩科选出来的进士是不是也要朝考进翰林院?”

“这是自然。”

赵蜀蔫了:“翰林院庶吉士位置就那么些,恩正两科朝考的庶吉士齐聚翰林院,那三年后的散馆我又能身置何方?”

盛言楚:“你不会三年后才散馆的。”

赵蜀:“?”

“先帝当年登基也开了恩科。”

盛言楚歇笔抬头看着赵蜀

,温和地笑笑:“当年恩正两科朝考走出来的庶吉士分了两批,如若不出意外,赵兄差不多在明年年底就要散馆。”

“这么快?”赵蜀霍的坐下来,忧心道:“才熟悉翰林院就要散馆,这散馆后我留在翰林院的机会岂非渺茫?”

庶吉士太多,在翰林院呆得时间又过短,很难出人头地。

盛言楚:“这事不好说,端看赵兄在翰林院的表现了。”

赵蜀的确运气不好,竞争对手一多起来,想留馆的可能性就相对的少了,但世事无常,谁又能猜到一年后的事态发展会如何呢?

-

一年后的事暂且搁置不谈,就拿五月间的恩科乡试来说,才风风火火的结束,便有书生?敲登闻鼓伸冤,不是状告夹带,也不是指认哪位出题官收取贿赂,而是指出京城乡试考卷中有两题和正科乡试题大同小异。

两道几乎一模一样的题目出在乡试卷中,于那些去年乡试落榜的秀才们?来说,就是占了大便宜,故而一群去年没?下场乡试的秀才们?大呼不公平。

盛言楚作为乡试出题官之一,收到状子后,立马着人打听是哪两道题,待看到题目,盛言楚顿时松了一口气,

“还?好还?好,不是我出的那两道。”

他被秦庭追委以重任,要出的题目正好是两道,但他没?有参与?正科乡试的出题,因?时间紧,故而没?有仔细去钻研正科乡试的题目。

出完两道题后,其实他有思?考过会不会出现撞题的局面,但秦庭追那边没?有驳退他的题目,想来就没?有问题,没?想到还?是出了事。

书生?状告的那两道题是一德高望重的老臣出的,就改了题中几处问答,其内核没?变,难怪有不少书生?觉得不公平。

新帝才登基,恩科是宝乾帝上?位后颁布的第一道圣旨,此事不仅仅关乎科举公允事宜,还?涉及新帝的脸面,为此,宝乾帝将盛言楚等出题官唤到京兆府衙门一一审问。

出那两道题的老臣是三朝元老,服侍过太宗皇帝,又是先帝手下的重臣,这次恩科后,老臣本?该荣休归乡,基于此,宝乾帝当然不能在登基之后就惩治这位老臣。

但不给那些喊不公的秀才们?一个?

交代也不行,群臣思?来想去后,做出决定:那两道题统一不批阅。

递状子的秀才们?高呼万岁,老臣也泪流满面的叩谢皇帝大恩。

惊堂木一响,此事两全其美的落幕。

退堂前?,盛言楚提议:“皇上?,此等撞题一事臣倒有一个?法子可以一劳永逸。”

恩科并非只有新皇登基时才会有,皇帝娶妻、册封太子、捷报归来或者皇家人整数大寿时,朝廷都会开设盛典施恩天下,为避免这等仓促撞题事故再?发生?,盛言楚觉得有必要做出另外的打算。

宝乾帝笑问有什么法子。

盛言楚扬眉高声道:“每年科考皆出两套考卷,分为甲卷、乙卷,一来可以应付突如其来的恩科。”

“科考到底是用哪一套考卷,不到临考前?谁也不知,包括出题考官,到时候掷骰子做决定,这样还?可以有效的减少考官泄题事件发生?。”

“若这样还?不成,那就在科考到来之前?出不定数题目做题库,临近科考前?,再?从中筛选一些作为科考题,剩下的则封存起来,作为恩科的选择。”

宝乾帝闻之大喜,觉得此法甚好,点点头又问吏部?考功司头目秦庭追的意见。

秦庭追窥着宝乾帝愉悦的神色,笑道:“盛大人此举不错,但这样一来,前?期投入科举出题的人手就要增加…”

“朝中群贤毕集,这事好办,考功司主事添一倍,翰林院庶吉士加十人。”

只要是皇帝想要办的事,任何困难都是借口。

秦庭追笑容放大,拱手调侃道:“皇上?着实偏心,臣数次找吏部?尚书恳求尚书大人剥一些人给下官,大人总说皇上?不允,瞧瞧,盛大人三言两语您就同意了。”

宝乾帝微笑地抬手点向秦庭追所站的方位,朗声说盛言楚所说的法子能解诸多问题,朕自是要予以支持,而你秦庭追上?奏只是因?为嫌吏部?考功司事务杂多罢了,两者怎能相比教?

秦庭追笑眯眯的客套几句,君臣之间的气氛十分融洽,立在左右的朝臣见状,纷纷将目光投射到一旁笑而不语的盛言楚身上?。

入朝为官三载,当年那个?年方十六的商户少年状元早已?不再?稚嫩,短短三年

而已?,就一跃成了天子近臣,寥寥几语便让新帝应了科考出题的改革。

果真是一招天子一朝臣,他们?再?也不能拿往日的眼光去看那个?曾经被他们?瞧不上?的商户状元。

-

科考出题政策颁布后,自然而然要增加相应的出题官,那些闲居在家的举人们?听闻此事后,立即拿起书本?。

乡试和会试由?京城翰林官和吏部?考功司主事携手推进出题,地方则是由?衙门礼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