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因为被概括为将会“更好”的人而欣慰,只是想起多年前,城西菜市场,一个妈妈也是这样对着孩子说,好好学习,挣更多更多的钱,以后不累。
还有同样的如鲠在喉的我。
早饭我只在一家吃,那儿的杂粮豆浆最良心,和我妈在家打的一样浓。
后来时间久了,我会和大伯老板聊几句,一个星期就互相把底细都摸清了。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大伯,退休后为了给嫁到上海的女儿多攒点钱,早晨摆摊卖早点,下午去机关大院打扫卫生。
“女儿一个人在那儿,没钱可能会受婆家的气。”
所以以后我再去吃饭,要吃平时的两倍。
再后来客套话说完没得聊了,每天我第一句话就是问,我今天是第几个呀。
“你今天第三,很早啦。”
“嘿嘿,我洗漱的时候磨蹭了一会,要不就是第一了。”
这样的对话,每天早上都会让我或多或少地振奋。
“你今天第一!怎么这么早?”大伯边用机器给豆浆封口边说。
“困死了”,我打了个哈欠,“我有个姐姐非把我拉起来的。”
“闺女,以后骑车戴个手套,早晨天凉。”他把豆浆插好吸管放到小桌子上,转身去给我拿包子。
是的,入秋了。
语文老师叫董冬冬,充满少年气的可爱的名字。
从后面看到好几个人在语文课上睡觉,也是,语文课不睡什么时候睡,以前我在32班的时候语文课是我睡觉的首选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