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页

傅折桂也没回房去睡,就在旁边趴着打了一个盹儿。接过书稿,她朝傅登科要了一些银子,立刻雇了一辆马车,前往县城最大的书局。现在是争分夺秒的时候,也顾不得省银子了。

她到书局的时候,书局刚开门。

景朝已经有了活字印刷技术,书局的师傅们只要把那些活字摆好,即可印刷。傅折桂给的钱高,书局的人全都忙的脚不沾地。

第二天一早,傅老秀才就看到了那本《科考宝典》。这本书只有正常书的一半大小,总共不到一百页,十分适合随手观看。

打开看,第一页是目录,后面是相关内容,十分清楚详细。

在书的最后面,是撰书人的号,“苦寒老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苦寒老人”既有傅老秀才对未来的希望,又有对自己的劝勉,还有对自己境遇的调侃,如今印在这书上,他登时陷入了沉思,连书从手里掉到桌子上,也没有察觉。

与傅家的平静不一样,文王县外通往京城的官道上热闹非常,今天,这些参加大考的读书人就开始断断续续的启程了。

富裕一点的家庭,会乘着马车,带着小厮进京。贫困一点的,会邀请同窗一起,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谁家还没几个亲戚朋友来送别,所以这官道上的人络绎不绝。

有一点跟往年不一样的,那就是在官道旁边出现了一个小书摊,号称在卖科考必备的东西,《科考宝典》。

有些人好奇,就打开看了一下。这一看,就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这书中所写的,正是他们急切想知道的东西。以往问别人这些问题,别人大多敝帚自珍,这本书则不然。

众人看了这本书,没参加过科举的,觉的里面说的都很有道理,参加过科举的,更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早能看到这本书,他们能避开多少误区?早就高中了也有可能。

书不算贵,也不算便宜,一两银子一本,有钱人家眼睛都不眨,就买了几十本,准备进京送给亲戚朋友看。

没钱的人,在傅折桂的建议下,几个人合买一本,也没关系。去京城要走将近一个月,他们轮着看,也有大把的时间把这本书看透。

这本书做成正常书的一半大小,正适合路上看,卖家真是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