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利可汗的目标是长安,是李世民,眼见尉迟敬德不肯交战,制止阿史那思摩追赶,直接挥军而上,直扑长安。
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突厥大军抵进渭水河畔,二十军大军列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兵锋直指长安。
长安城内,人心惶惶,焦躁不安,可城内早已戒严,城外又有几十万突厥兵马虎视眈眈,不管百姓心中多么惶恐,此时此刻,都绝不敢出城。
太极宫内,太上皇李渊的嫔妃们惶恐不已,不少人跑到李渊宫里,鼻涕横流的在他面前哭诉,希望李渊能想法子带她们离开长安。
李渊的性子虽有些优柔寡断,但总体上仍算是个有为之君,当年也打过不少狠仗恶仗。
平常也就罢了,现这种敌人兵临城下的当口,他身为太上皇,哪怕心里有恐惧和不安,也绝不会生出弃城而逃之心。
为此,听得这些嫔妃们的哭诉后,李渊不仅没有安抚,反而声色皆厉的对左右太监和侍卫吩咐:“将她们带下去,严加看管,若再让朕听到谁喊逃亡,投降之内的话,一律杀无赦!”
他此言一出,跟着他的老臣和嫔妃们都被吓住,即算自晋阳宫开始,就跟在他身边,自认对他颇为了解的尹德妃和张婕妤都被吓到了,大家惊恐的缩进各自的宫里,不敢再发一言。
李世民倒是不知道他的老子在这种关键时刻竟这么给力,他现在正在殿前与众臣商议对策,十万面旗帜在前日已经完成,全部被发放到了各城各道。
尉迟敬德出去打了一仗,已经归来,现长安城内的兵马约有三万余,李世民已经根据他们清点出来的结果,做了最合理的布防安排。
可此时仍觉杯水车薪,只觉各方人手都稀缺得不成样,想要逼突厥退兵,光靠疑兵之计是行不通的,首先还是要打。
“陛下,其实咱们城里还有一支兵马。”房玄龄瞧着皇帝那拧成麻花般的眉头,犹豫再三,还是顶着胆子,将这两日一直存在心里的话给说了出来。
“哪支兵马,在哪?怎的一直没听你们几个提?”李世民脱口问。
“隐太子手下的那批兵马,足有三千多人,臣等之前没提,是因为他们都是待罪之身,被关在牢里,他们的主将冯立更是名难得的猛将。”房玄龄道。
第二百零七章 兵临城下(下)
“玄龄,你,你怎能把他们也算进来呢?那冯立和隐太子的人对陛下的态度你也不是没看见,若在这时候把他们给放出来,只怕立即就投敌了。”长孙无忌瞠目结舌的瞪着房玄龄。
房玄龄并不吭气,只小心翼翼的看着李世民,杜如晦则静默在一旁,没有吱声。
李世民看了看房玄龄,又看了看长孙无忌,最后将目光投到杜如晦身上:“克明,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房大人所言我觉得可行,冯立之前对抗陛下,是立场不同,各为其主,并非他的为人操守品行有什么问题。”
“现在大事早定,陛下已经登基,突厥又是外族,是整个大唐子民共同的敌人,面对这样的敌人,以冯立的为人,陛下若敢用他,他不会做出什么叛国之事。”杜如晦接口道。
长孙无忌还待开口,却已经李世民伸手阻止,李世民开口道:“好,房谋杜断,既然你们俩都觉得是可行之事,这事就这样定了,玄龄,你去牢里把冯立提出来见我。”
待房玄龄和杜如晦离去,长孙无忌仍是一脸不赞同的看着李世民:“陛下,你,你怎的就同意了房大人的建议呢?那东宫的三千兵马虽是一股不小的战力,可他们一笛变,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辅机啊,论才干本领,你丝毫不比玄龄和克明差,但论起看人、容人和用人,你确需要向他们学习啊,克明和玄龄说得对,冯立本身人品没有任何问题。”
“当初他帮着隐太子对抗我,并非和朕有仇,而是彼此立场不同,是他为臣的本分,现隐太子已死,朕已登基,面对整个大唐的敌人,若朕愿给他立功的机会,我相信他不会让我失望。”李世民看了长孙无忌一眼,不轻不重的敲打了一句。
因自幼与长孙皇后蹲之故,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可以说是自小一块玩到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