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半年来,不只李世民一个人在呕心沥血,日夜不安,这满朝的文武大臣,同样都在忐忑不安。
尤其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这些主理大事的重臣,身体都快熬垮了,现终于看到捷报传来,内心的这份激动,实非旁人所能理解。
“王奇,备马,即可起程回京,辅机,这仗虽然胜了,后续收尾估计还需一段不短的时间,你手中的事一时还不能松懈,千万莫在忘形之下,让人给钻了什么空子。”李世民心里的激动过去之后,很快缓过神来,他吩咐侍去备马,随后又交待了长孙无忌一句。
“陛下放心,在大军没有归朝之前,臣保证粮草调配这一块不会出任何差错。”长孙无忌容色一整,连忙向李世民保证。
接着,京都发生了一件很奇异的事,原本应该由各驿道快马加鞭送到京都的北伐大捷,竟被皇帝亲手给带了回来。
李世民赶回来之后,不顾疲累,直接去了尚书省,六部尚书除了杜如晦因病不能长朝,长孙无忌在粮草营,其它人都闷着头忙碌着,连李世民进来都没发现,自然也就无人向他行礼。
李世民也不在意这些,他进来之后,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北境传来捷报了。”
“陛下来了,臣等见过陛下,北境还没有捷报传来。”房玄龄等人以为李世民在问北境边报,下意识的接了一句。
“朕的意思是,北境传来捷报了,李靖的大军破了突厥的防线,打进他们的大本营啦,颉利可汗已经逃走,李靖派人前去围剿追击了。”李世民看了看眼前这几个尚不知情况的老臣,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一股恶作剧般的笑容,大声重复了一句。
“真的?这是什么时候的事?臣,臣等时刻都在关注这北境消息,没见有捷报传来啊?”房玄龄和其它三个尚书都一脸茫然的朝李世民望了过来,以为李世民在开玩笑。
这么大的事,他们几个尚书不可能一点消息都不知道啊?要知道,这样的捷报传回来,城门外是要响起得胜鼓的,他们怎么可能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当然是真的,捷报在朕这呢,朕不是在玉华山么,先京城一步收到了捷报,就亲自把它带回来了,安排得胜鼓吧。”李世民瞧着这几人的模样,不忍再作弄他们,将怀里的喜报拿了出来。
第二百六十一章 举国欢腾(上)
几位尚书接过李世民递过来的捷报,看完之后,脸上的茫然和疑惑顿被巨大的惊喜所代替,大家的脸上很快浮出欣喜若狂的表情。
房玄龄更是激动得手都在哆嗦,这些日子里心里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人不只皇帝一个,他身为当朝宰辅,压力丝毫不在李世民之下。
自杜如晦病倒之后,两个宰相的事堆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每日都有数不清的事情等着他拍板决定,这些事,无论哪一件都不能出丝毫差错。
他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一天十二个时辰,花在吃饭和睡觉上的时间加起来超不过四个时辰,其它的时间他都在忙着公务。
忙还只是一方面,最难的是心里那份不确定的等待,现年刚刚迈进五十大关的他,近几个月须发熬白的数量比以前那些年加起来的总和都多。
可不管心里的压力有多重,他房玄龄在表面上都要装着若无其事,不能表现出半点不安和焦虑的情绪。
因为他是宰相,上要面对皇帝,下要面对文武百官,面上露一点怯,对上对下都会产生很大的心里干扰。
现这种煎熬终于过去了,肩上陡然一轻的房玄龄忽然有种放声痛哭一场的冲动,目中热泪不知不觉的滚了下来都毫无所觉。
对此深有体会的李世民很理解他的心情,他走到房玄龄身边,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房玄龄终于缓过神来,这一回缓神,才发现泪水不知何时竟然蒙了眼。
他顾不得体统,撩起衣袖,在脸上胡乱擦了擦,颇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李世民开口道:“抱歉,陛下,臣失仪了。”
“没关系,我理解,这段时日辛苦你了,得胜鼓敲响之后,你可以暂休息两日,粮草那边有辅机在,不会有什么岔子,这两日你先缓口气,养养精神,等你缓过来之后咱们再来商议后续事宜。”李世民深表理解的摆了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