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个大姐是典型的红颜命薄,身为前朝最显贵的嫡长公主,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夫离子散下场,这等际遇
想起大姐,杨淑妃好不容易平复下来的心情再次沸腾起来。
“痴儿,莫要存恨,我们身为亡国皇后和公主,别的可以没有,但自知之名却一定要有,人,一辈子想要享什么的福,就有要受什么的苦的准备。”
“就如我,前半生锦衣玉食,享尽尊荣,后半生颠簸流离,这没有什么好怨的,有许多贫困之家的百姓,一生奔波,三餐不继,有可能到老了,还要承受百般困难。”
“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已经好多了,咱们的家国破了,是因为你父皇这个皇帝做得不合格。”
“这是命数,你的姐姐,她身为我和你父皇的嫡长公主,家国尚在的时候,她自然贵不可言。”
“国家亡了,她身为公主,有自己的选择和担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你比你姐姐命好,好不容易有了如今的日子,要惜福,切莫和自己过不去。”萧皇后看见女儿目中的恨意,目中不由闪过一抹隐忧,伸手轻轻握住了女儿的手掌。
“我懂,母亲,我只是,有时候想起来的有些难受罢了,过些日子,等恪儿休沐的时候,我带他来见见母亲。”杨淑妃伸手轻轻擦干眼泪,抬目看着萧皇后开口。
“我如今身份不同,你带恪儿来看我,会不会不方便?”萧皇后听得颇为心动,对这尚未谋面的外孙,她心里自然是挂念,是想见上一见的。
“方便,有什么不便的,陛下都允许我来见母亲,没理由不让恪儿来看看他的外祖母,母亲不必担忧,我带他来之前,会先行请示陛下。”杨淑妃迎着母亲担忧的眼神,道。
第二百七十章 叔嫂相见
贞观四年四月,北伐胜利之后突厥各部皆上书表示愿意归附。
李世民为了如何妥善处理这个问题,召所有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进行商议讨论。
多数朝臣的意见是:将他们迁徙河南,散居于各州县,教他们耕种拓荒,一应风俗习惯都以汉人标准要求,使之久而化为汉。
文彦博的意见与大家有些不同,因他在北地居住过不短的时间,对突厥人的心性十分了解。
胡人与汉人习俗不同,若让他们与汉人混居,彼此很容易产生矛盾摩擦。
他主张效仿建武帝刘秀对归汉匈奴的安置办法,置匈奴于五原塞下,即把突厥安置在河南朔方、云中等地。
委任他们原先的首领为当地都督郡守,再派汉官辅助教化,如此一来,既可以填充这些地方没有人口的空虚,二则示朝廷对他们的真心接纳和无猜忌之心。
但温彦博的主张遭到秘书监魏征的激烈反对,他认为突厥自古为患,难以管理,若将其迁于内地,等于心腹之疾,养兽自遗患也,主张将这部分人仍然置于边疆,使之“居其旧土”。
温彦博坚持己见,主张以德怀之,他说教其礼法,选其酋首,遣居怀德,何患之有?
温彦博提出的安置突厥办法的实质,是以尊重突厥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为基点,给予突厥族以某种限度的自治权力,显然是在团结的基础上,采取开明的民族同化政策。
经过近一月的激烈探讨,李世民最后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同时略作变动,他下令命数十万户突厥族迁入中原。
其中三万迁入长安,余者散于幽州至灵州一带安置,任命突厥本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帅原来部众,又挑选突厥族部分贵族来京担任武职。
其中五品以上的将军、中郎将约有百余人,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当时以突厥为首的少数民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与深刻的影响。
处理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后,李世民心情大好,趋着天气尚不是太热,去玉华山打了一趟猎,归来的时候路过长乐门,想起住在里面的长嫂和弟媳,不由自主的勒住了缰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