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清修,让郑氏一度以为自己是真的放下往事了,可今日面对李世民,面对这个亲手杀了她的丈夫,又下令诛杀了她儿子的罪魁,她才发现,那些仇恨,真不是说放就能放的。
跟着郑氏一同出来的淼淼听得心头发紧,生怕母亲这般口不折言触怒李世民,从而惹来杀身之祸,不自觉的伸手轻轻捏了捏母亲的手。
哪知李世民听完郑氏的讥讽奚落之后,却只淡淡一笑,脸上不见丝毫怒意的接口:“看样子嫂嫂这几年的经是没念好,不仅经没念好,昔日的智慧也被仇恨给蒙蔽得差不多了。”
“嫂嫂嫁给我大哥近二十年,大哥他有什么本事你心里应该很清楚,如果在和平时期,他确有可能做个有为之君。”
“但以我大唐之前的局面,他若杀了朕,势必要将当年秦王府的一应文臣武将尽数剿灭,以我大唐的当时的国力,没了朕,没了秦王府的一应将士,这个江山他也许连三年都坐不稳,我大唐只怕会败亡得比大隋还快。”
“嫂嫂应该没有忘记武德七年发生的事,当时突厥大军在太原灭了我大唐数万兵马,兵锋直指长安,当时父皇,和太子大哥根本提不起与突厥相抗的勇气,他们居然觉得长安离突厥较近,很容易被他们突袭,为保安全,就想迁都。”
“试想,若是大哥上位,在朝庭又缺了那么多文臣武将的前提下,面对突厥的威胁,他怎么应对?朕自然算不得好人,却从来不是敢做不敢、胡乱粉饰太平之辈。”
“朕登上帝位的过程确实不那么光彩,是踩着自家兄弟的血和尸首上来的,正因为如此,朕心里才一直觉得不安,觉得愧疚,哪怕明知嫂嫂日夜在这里咒骂朕。”
“甚至启用大哥当年在宫中埋下的一一绣子在后宫作乱,朕也没想过要把你怎么样,朕杀兄屠弟的事更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被载入了史册。”
“朕没有因为成了皇帝,就强迫史官把这一段不光彩的事给删了,朕既然连这样的事都不宵于掩盖,在嫂涉前,又有什么需要往脸上贴金的呢?”
“若大哥当真事事比朕强,朕早已挂冠归去,根本不会有后面的兄弟萧墙,。”
“他不比我强,如若能全心全意的信任朕,不猜忌朕,朕也愿做那周公,与他肝胆相待,誓死效忠于他,与他一同,携手打造出一个盛世王朝。”
“可惜,朕虽有周公之心,武王和成王却不多见,大哥既无武王和成王的雅量,又无稳压朕一头的才干,朕怎可能束手就擒,引颈待戮?”李世民说到这里,语意微微顿了一顿,看着郑氏的目中浮出一抹冷意。
第二百七十二章 帝王之路(下)
李世民并未就此打住,他看了郑氏一眼之后,接着往下道:“说真的大嫂,突厥之患没有解决之前,朕其实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玄武门的事朕虽是被迫行事。”
“可朕的手上到底是沾满了亲人的血鲜,若到了最后却成了亡国之君,到了九泉,朕不仅无颜面对大哥四弟他们,也无颜面对我李氏的列祖列宗。”
“可现在,朕可以很坦然的对我李氏满门说一句,我李世民无错,玄武门之变无错,我来看望嫂嫂,并非祈求嫂嫂的谅解。”
“而是想告诉嫂嫂,有些事该收手的时候就收手,不要一味的偏执下去,更不要觉得朕亏欠了你们多少,在江山社稷面前,个人恩怨实在是微不足道。”
“帝王之路,本就是一条孤独之路,也是无情之路,坐在这个位置的人,需要考虑的是江山社稷,是天下的黎明百姓,而不是个人私情。”
“只要朕能治理好这个江山,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让百姓不再流离失所,在后世史书就会是一个有为之君,朕也不会在意眼前的人如何议论朕,看待朕。”
“嫂嫂这些年来恨意不减,一心一意的想报仇,先不说你有没有这能耐,但说就算你找着了机会,真杀了朕,你心里的恨意就能平?
“朕若真的死了,大唐被颠覆,李氏政权葬送,嫂嫂确定大哥他们就一定能瞑目么?我李氏的列祖列祖能瞑目?”
“嫂嫂为帝王家的媳妇,早该明白,帝王家的恩怨情仇很难用对与错来定论,大哥和四弟他们败了,不是死于朕的阴谋诡计、龌蹉无耻,而是他们技不如人。”
“既然是技不如人,就该愿赌服输,嫂嫂乃名门之女,若连这点都想不透,那就真的很可笑了,贞观二年发生在青萝宫的事,还有今年年初武德殿的那场大火,朕都可以不计较。”
“毕竟人都有七情六欲,道理上都明白的问题,不代表感情上也能看透,但是,这些事朕希望到这里为止,不要再无休止的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