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从列队中站了出来,一脸严肃的看着李世民开口:“陛下,臣认为陛下不该去泰山封禅。”
“这是为何?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去了泰山封禅,莫非在你看来,陛下的功绩还比不上他们?”三月份罢免了尚书之职,不久前刚起复的侯君集第一个站出来和魏征打擂台。
李世民没有开口,他同样满脸疑问的看着魏征,很显然,希望听听这个倔犟耿直的老家伙口里能说点什么。
“陛下的功劳当然比秦始皇汉武帝大,陛下登基不过区区六载时间,却已是国恬安,四夷臣服,纵观数千年历史,能比陛下做得好的帝王并不多。”
“但秦始皇汉武帝封了禅,却一样避免不了春秋史笔中留下的污点,他们即位后期所犯下的一系列过错也不会因封禅而減免半分。”
“再说了,陛下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自隋末大乱以来,消耗巨大,民生凋零,我朝建立以后,虽让百姓得到了一些修生养息的时间,却远没达到真正的国富民强。”
“现我朝人口尚不足隋朝全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国库尚为空虚,陛下若要封禅,圣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根本承受不起。”
“更何况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今中原尚有许多地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若让万国使臣看到咱们大唐远不如他们想像的富足兴盛兴,心里岂会没有想法?”
“至于百姓的税赋,若陛下下旨赦免,一来不利国库收入,二来,也不见能补偿大军经过给他们造成的损失,综合以上种种,陛下封禅,实有百害而无一利。”
“陛下只要做好君王本分,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陛下的威德自然在百姓和四邻的心里,又何必在意封禅这等虚名呢?”魏征一脸振振有词的开口。
第三百二十四章 长孙劝谏
魏征都把话说到这里了,无论李世民心里多么想去封禅,此时此刻都不便再表态,他只能默默的看了魏征一眼,便转开了这个话头。
“玄成啊,你也太”下朝的时候,与魏征交好的王珪走到他身边,颇有些无语的看了他一眼。
他这个老朋友,投到陛下旗下之后,脾气较以前跟随息王李建成的时候更倔犟了数倍。
“不是我有意为难陛下,而是国家暂时确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朝堂上那些意图怂恿陛下封禅的大臣不能说他们是居心不良,是一味的拍马屁。”
“而是这些人久居京都,看到的都是长安城周边一带的繁荣,真正外面的民情他们了解有限。”
“咱大唐论富足,和大隋兴盛时期比起来差距还很大。”
“大隋那样的家底,都经不住隋炀帝挥霍折腾,咱大唐的底子还薄,就更别说了。”
“陛下不是一般人,他即便一时心里有些不舒服,等过些时日,自然就想通了,你无须为我担心。”
魏征不在意的摇了摇头,话说自跟了李世民这些年来,君臣日日在一起打交道,他对这个皇帝还是相当了解的,越是了解,他就越是坚定了要做个真正的诤臣的决心。
自古以来,明君贤臣都不难寻,真正难寻的是心志始终如一的诤臣。
无它,一个真正的诤臣不仅要确保自己的品性德行始终如一,还要有一颗刚正不阿,胆大无畏、敢于在任何时候指出皇帝错误的心。
不是真正拥有凌云之志,又有海纳百川之心的帝王,是难容下这种时刻都在挑自己错处的臣子的。
可以这么说,某个朝代,若能出一个从一而终,并始终居于高位的诤臣,那么,这必然是个兴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君主一定是个伟大的君主。
他跟着李建成的时候,多半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