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页

临川小山集 楚山杳杳 1155 字 2022-10-15

窗外滴滴答答,这雨下了半日还未停。晏亭柔已坐在窗前看了半日有余,眼前是雨滴从房檐落下成线,近处是一片竹林遮掩着小院中棋盘石桌,远处是河岸对面,撑着油纸伞的行人在青石板路上穿梭。她想着不能等了,还是要去街上转转。

“小娘子,黄色奈李来点么?”

“头茬的小莲花,水嫩的荷叶尖儿!”

“瓜洲红菱角!”

即便是雨中,街上的小贩带着斗笠蓑衣也吆喝的正酣。街边池塘的早莲已开,正在雨中羞涩,不妨来了阵风,吹起了莲香。晏亭柔闻着香气,看着红菱角,想起幼时的趣事。

她自幼在东京、临川两地跑,后来在汴梁待到了十五岁那年,父亲辞官归故里,携她回了临川。

那时爹爹做着一个闲散的文官,都不用进宫议事的,因学识威望比较高,就时常点拨一下相熟的世家子弟。

那些孩子都住在一个里坊间,离得都不远,若是是住在一条街上也不过分,算的上是高门大户间的邻居。其中就有当时还是颍王的官家、还有赵拾雨、百里了峻。

怀王府的偏院中有个静夜堂,本是王府一处闲置院落。先王妃想让赵拾雨多些才学,就开了侧门,每当太学休沐时,就请博学多识的人来给一众孩子讲学。

晏宣礼就常常在自己休沐时,给赵拾雨那一帮小郎君们讲学,因他是个爱舞文弄墨的,还是个极疼惜花草的人,总能另辟蹊径给孩子们讲些不一样的东西,极得那帮调皮捣蛋的孩子喜欢。

是以赵拾雨他们一干人等都唤晏宣礼做“晏三叔”,时常还叫上一句师父的。

晏亭柔是女娃,去不得太学,可也因着前王妃的这个善举,时常可以去王府里头听听学。

要知一年三百六十日,休沐便得一百多天。她去静夜堂的日子,远比一般女儿家去的私家书堂时日还要多。

而且在静夜堂里见识的都是往常难得一见的大儒,着实学了不少东西。

也因此自小就同赵拾雨、当时的颍王还有她师兄百里了峻相熟。

有一年赶上夏至休沐三日,最后一天,王府里摆了筵席,长辈们推杯换盏,行起了酒令,一众小辈儿又不许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