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当爹又当妈抚养幼孙,其艰难常人难以想象。
“老伯,村里人去哪了?”朱祐问道。
老者叹了口气说:“唉,死的死,跑的跑,剩下老弱病残。”
“老伯,如何称呼?”朱祐继续问。
老者答道:“老丈吴三。”
“老人家冒昧问下,你们家有多少地?”刘秀问出心中所想。
“多少地?卵都没有!哪来的地,我们家的地官府收走了。”老人有些激动地说。
“可名册上说,你们家足足有二十亩地呀…”
刘秀对田亩花名册烂熟于心,这源于他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事。
“二十亩?放他娘的狗屁!”老者气得破口大骂。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平头百姓家中若有二十亩地,生活再不济,也不至于清贫如此吧。
“混账玩意!”朱祐忍不住骂道。
弄虚作假,蒙骗百姓!
边说边聊已到了老者住所。
破旧茅屋,低矮柴扉,诉说着这家主人的贫寒。
“老伯,这是你家?”朱祐作为大户人家子弟,以为天底下老百姓不说锦衣玉食,跟自己差不了多少。
眼前看到的景象,着实令他震惊不已。
这贫民窟一样的地方能住人么?
如今天寒地冻,能挡风避雪吗?
刘秀早有心理准备,现场所见,让他感慨古代百姓之苦。
房无巴掌大,寸瓦难遮风雪;
地无百日粮,官吏豪绅盘剥。
“老头我住惯了,什么房子不都是住人的么?偏偏他的能住,老头不能住?”老者饱经沧桑的老脸,显露出豁达、乐观,又带自嘲的神色。
刘秀、朱祐跟着老丈进了柴房,房子低矮破烂,四面透风。既是柴房,也是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