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这一家人,能有八百个心思!

“回陛下,长孙殿下如今应该是在锦衣卫的北镇抚司衙门。”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出来朱棣更加疑惑了。

“那小子回京后不来皇宫回话,也不回太子府上交代一声,直接去了锦衣卫的北镇抚司?”

太监点点头:“正是,长孙殿下回京后便径直去了锦衣卫。”

随着这话说出口,一旁朱棣的眼眸却微微的眯了起来。

直觉告诉他,以这小子懒散的秉性,此番回京之后便直接去了锦衣卫,绝不可能是因为公事,更不可能是因为离开京城这么久去询问一下锦衣卫的事情。

那唯一的可能就是这背后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指不定这小子还要搞出什么幺蛾子。

想到这里,朱棣便对着身边太监下令道:“派人去暗中查查,这小子跟那锦衣卫中间到底有什么勾当,记住,是暗中查,不要暴露了身份。”

“遵命!”

还不等那太监离开,朱棣似乎又想起什么,说道:“对了,将人给朕带回来。”

“是!”

锦衣卫,北镇抚司。

离开京城半个多月的朱瞻基,此时正在锦衣卫北镇抚司的衙门里召集了南北镇抚司的指挥使,以及那都指挥使,纪刚。

“殿下,之前您交代的事情已经办妥了,该处置的也都处置了,这是处置后的人员名单。”

北镇抚司指挥使齐承说道。

听着他的话,朱瞻基只是粗略的瞧了一眼后,便将那名单又扔到了一旁。

转头继续问道:“应天府纠查贪污之事,可有进展?”

依旧是那齐承回道:“回殿下,之前在调查完京城以及朝堂官员的贪腐之事后,属下便开始着手调查应天府的贪腐之桉,这些是目前所能掌握到的所有贪腐名目以及人员名单。”

说着,那齐承似乎早就预料到了朱瞻基会有这么一问,再次将一份名单拿了出来。

这一次,朱瞻基查阅的便要稍微仔细一些。

在确认这份名单上的人物官员并不是他们做做样子随意湖弄后,便点了点头,道:“做的不错。”

“行了,名单收好,你们可以下去了。”

“是!”

在那南北镇抚司的指挥使离开后,朱瞻基又将目光看向了一旁沉默不语的纪纲,问道:“之前让你截下的银子呢?”

纪纲忙回道:“回殿下话,因为殿下最近都不在京城之中,所以属下便私自下令将那些银子都藏匿在了京城中的一户老院内,日日有人看管,殿下需要的话可以随时取用。”

“嗯,今晚吧,我会命人去你府上,后面的事情听他安排就是。”

“属下遵命!”

衙门里,朱瞻基刚刚与那纪纲谈完事情,门外便走进一人。

“禀报长孙殿下,宫里来人了。”

听到这名锦衣卫的话,朱瞻基并没有惊讶。

心知是老爷子要找他,便交代了那纪纲一句后直接起身走了出去。

来到门外那传令太监的面前,问道:“什么事?”

“回殿下,陛下让您即刻到宫中。”

朱瞻基点点头:“前边带路。”

皇宫,乾清宫。

随着朱瞻基到来,那内殿中的朱棣只是略微抬了抬眼皮,便又专心的看起了书。

瞧着老爷子又来这一套,朱瞻基忙笑着开口道:“爷爷,看书呢?”

朱棣面无表情的回道:“没有,作画呢。”

朱瞻基闻言,顿时揉了揉额头,然后缓步走到了近前,主动认错道:“爷爷,孙儿之所以回京后没有第一时间过来跟爷爷述职,是因为之前离京时走的匆忙,锦衣卫里有几件要紧的事情没有办,所以这才先去了那里。”

可老爷子却压根不相信他的话,说道:“怎么,你小子往外面跑了一趟,回来性子都变了吗?以往你不是只要爷爷不拿着鞭子在后面追,你就一步都懒得动吗?”

瞧着老爷子又在故意挤兑自己,他也只能是耐着性子,跟哄小孩儿似的说道:“爷爷,孙儿这不是在外学到了吗,这人总是要有长进的吗。”

随着朱瞻基这话一出口,朱棣顿时便指着他说道:“你这话还真说对了。”

“不过,你爷爷我怎么只瞧见了那别人长进,就没瞧见你小子长进呢?”

“爷爷问你,你临走之前,爷爷教你的话可还记得?要你做的事情你可还记得?”

面对老爷子的质问,朱瞻基赶忙捧着笑脸,回道:“爷爷的话,孙儿自然记得。”

“记得?记得你到了那镇江府后便先是抄了那刘府,之后又命人将城中七十户官绅全部抄家,这就是你嘴里的记得?”

朱瞻基道:“爷爷,孙儿这不也是为了朝廷,为了爷爷你考量吗。您想想,此次要是不以强势推进,等这新政彻底在南直隶推广贯彻下去,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呢。”

“孙儿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啊。”

听着朱瞻基在自己面前卖乖,朱棣又怎么会不知道他是为了新政推行才这么做的,不过嘴上却依旧说道:“为人君者,当以恩威并重为首,此番在那镇江府若不是郭济是你爹曾经门下,那张本是你爹好友,你以为你能顺利的将度田令在这两地推行吗?”

“像你一样,只知一味强势推行,早晚有一天那些官绅被你逼的造反喽。”

对于老爷子话中的道理,朱瞻基自然是明白的。

说白了,这官绅之中除了那些真的触犯律法,欺压百姓的万恶之人,大多数其实并无错。

将自己带入他们的角色当中,按照朝廷律法而行,用真金白银购置耕地,为各家增添收入其实并无错。

况且这样的事情,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几百上千年了。

对这个时代的人而言,跟吃饭放屁是一样一样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站在那些官绅的角度上,他们又何错之有。

就好像自己前世那些老板们,又何错之有,放谁在那个位置上,也都会以赚钱为第一要务。

所以,不管是官绅还是权贵之类的群体,本质上他们是无错的。

因为朝廷的体制本身就是家天下,封建王朝本质上就是君、王、侯、官、绅这样的重重压迫体制。

就好像天道,虎狼吃肉,兔牛食草这样的物竞天择。

难道要说虎狼吃肉,兔牛食草错了吗。

说白了,他们也只是阶级固化这一原罪的背锅侠而已。

想到这里,朱瞻基顿时笑着说道:“这不是有爷爷在这宫里给孙儿做靠山吗,爷爷封了那郭济和张本一人一个正三品,这不就是赏吗,若没有爷爷封赏那郭济正三品官员的圣旨传出去,孙儿在那扬州府又怎么会如此的顺利。”

见朱瞻基这小子这么说,朱棣顿时忍不住的笑了。

随后又硬生生的憋了回去:“能看明白这些,算你小子还不笨,还没到了那不可救药的地步。”

说到这里,朱棣又道:“还有个已经不可救药的人回来了,你这个做侄子的,去接一接吧。”

听到老爷子这话,朱瞻基的脑子里瞬间便浮现出一个人。

想到自己在扬州、在镇江府的时候所听到那些个传闻,心中顿时感觉好笑,可还是对着老爷子一拱手,道:“那孙儿去迎一迎二叔。”

说完,便跑了出去。

皇宫门口。

正背着手来回走动的朱瞻基,很快便在那宫门口瞧见了那刚刚从马车上下来的二叔朱高煦。

远远的,朱瞻基便喊道:“二叔!”

此时的汉王朱高煦刚刚从那凤阳府中赶到京城,这脚也是刚落地。

瞧见那宫门口的大侄子,朱高煦顿时高兴的走了过去:“大侄子,这次你在镇江府做的漂亮啊,可是差点把二叔都赢了。”

朱瞻基赶忙笑着回道:“二叔说的什么话,侄儿怎么能赢叔叔呢,再说了,要是赢了二叔,这回京后二叔还不跟侄儿将那五万两银子给要回去?”

朱高煦哈哈一笑,尽管在那凤阳府度田令推行落后的时候,他还真有这个想法,可如今这嘴上哪里能这么说:“瞧你小子说的这话,二叔是那种人吗?”

朱瞻基听到这话,顿时在心里滴咕道:“你不是那种人,你太是那种人了。”

可嘴上还是说道:“快走吧,二叔,老爷子可是在那宫里夸了你半天,说二叔你这个比侄儿强,那个比侄儿强、”

听到这话,朱高煦顿时眼前一亮:“当真?”

朱瞻基眼睛一瞪:“当然了!”

“快走吧,老爷子指不定又要赏二叔点什么呢。”

闻言,朱高煦顿时拉着朱瞻基便说道:“快,走走走。”

与此同时。

那太子府、赵王府,也都收到了朱瞻基与朱高煦返回的消息,在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这老大和老三便匆匆的赶来了。

只是,当他们穿行过皇宫来到那乾清宫的大殿门口,还没进去,便瞧见一只瓷器从那殿里飞了出来。

“啪!”

掉地上摔个粉碎。

本以为此次新政推行大获成功的同时,老爷子一定会赏赐这俩人,想着趁老爷子高兴过来热闹热闹的太子,以及想瞧瞧老二得了什么好,以便自己后续要价的赵王,顿时站在宫门口面面相觑。

“你个臭丘八,老头子我是上辈子做了什么孽,生了你这么个玩意儿!”

听着那宫里传出来的声音,太子和赵王不约而同的将迈出去的一只脚又收了回去。

正准备转身开熘的时候,只听那宫里的老头子再次喝道:“外面那俩,给我进来!躲什么躲,以为老头子人老眼花了吗?”

听到这话,二人脸色一沉,跟家里死了人似的,拉拢着个脑袋便又走了进去。

来到老爷子的面前,瞧着地上跪着的汉王朱高煦以及朱瞻基,赶忙对着老头子说道:“爹。”

“跪下!”

噗通。

二人好像条件反射一般,拱着的双手还没放下,腿已经跪在了原地。

“说!”

“老头子平日里就是这么教你们的吗?”

“杀大臣,还杀一个就多十万亩耕地登记,杀二百二十个大臣,耕地的登记数目就够了。”

“老二你算计的清楚啊”

老爷子站在那龙椅旁,双手挎着腰,眼神死死的盯着那下面跪着的朱高煦。

可面对老爷子这话,朱高煦能说什么?

原本以为回来是领赏的,谁知道这刚一进门,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跪下

此时的朱高煦正一脸幽怨的不知道跟谁抱怨呢。

花了银子买了差事,差事办好了,回来还得挨骂,这叫什么事。

见老二不说话,老头子又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太子朱高炽,问道:“老大,你说,老头子我平日里就是这么教你们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