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林哈达。
依林哈达村坐落在一大片平坦的原野上,这里绿草如茵,有几片天然的马场。又是世代经营,这里的农庄鳞次栉比,村落之间桑麻掩映、不见屋宇。按常理,这里应该是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但是有一句话叫做事在人为。
依林哈达的老领主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战争狂。他因为生病错过了先王南征,但在北海战争期间,他不顾自己只有600多名农夫的现状,抽走了200人加入了哈劳斯爵士的军队。这些人没有经历过南征的洗礼,没有吃过战争的苦头。所以从优势上来说,他们锐气十足,对在战争中建功立业充满的向往;在劣势上来说,这些人与当年罗多克死在山谷里的农夫们没有任何区别。
这位财大气粗的领主在苏诺采购了300套韧皮铠甲,100双皮靴,400张老牛皮以及100张弓,50架弩,足足40面大铁皮和300捆亚麻。他随后花钱雇来了很多工人用牛皮和铁皮蒙了300面盾牌,制作了12000枝箭,以及其他成百上千的军品。
老领主的这些准备一定会让习惯征战的人大吃一惊,因为他准备的太丰富了。先王南征的时候,10个士兵也只有7个人有机会领到盾牌,而老领主却做到了人手一面,而且还储配了100多面备用。在出发的时候,老领主带走了家里的大部分马匹,牛群以及骡子,驴子。这些牲口拉着大大小小的车辆,吱吱嘎嘎的走在北上的官道上,装着大量的粮食、箭羽、药品、被褥、时令水果、养在笼子里的幸运兔子、会说话的鹦鹉,甚至还有100多卷老领主的珍藏书籍,包括他最爱看的《太祖语录》。
一路上都是些破衣烂衫的应征领主和他们的士兵们,这些人目瞪口呆的看着这支吹着笛子欢快的行进的队伍,人们常常问他们,他们到底是商队还是直属于哈劳斯的补给队。每到这个时候,老领主都一脸自负的说:“咱可是来打仗的!可不是什么商队。”
老领主的队伍总是掉队,比他晚出发的领主们轻车简从的从他身边开拔过的时候,常常吃惊的看着这个坐在牛车上的领主安逸的读着《太祖语录》,老领主最喜欢先王说的一句话:“斯瓦迪亚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领主对那位伟大的开国之君充满的敬仰,他觉得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三天不反思,赶不上哈劳斯”非常催人上进和励志,所以,他常常在宿营的时候要求手下的士兵晚睡三个小时,围着篝火来听他讲习《太祖语录》里的精要章节。他觉得,用《太祖语录》武装起来的士兵是无可匹敌的。
“士兵们!‘三天不反思,赶不上哈劳斯’,我们一定要用钢铁的思想武装自己,把诺德人的阴谋粉碎在我们的铁拳之下!”
当然,老领主却没有看过太祖写过的一篇论文,那片论文主要阐述了上战场的士兵必须经过严酷的考验后才能任用。先王说:“如果是没有战争经验的军队,不妨给他们最差的装备,让他们在战场上的时候处于一种彻底的残酷淘汰之中,这些人活下来的要么身手敏捷,要么心思机灵,或者再不济也是运气很好的。然后给这些人稍微好一些的装备,让他们继续投入战斗。这样经过层层遴选,剩下的都是百战之军,再给他们配给上最精良的装备,这就得到了强大到可怕的军队。
为了维持军队的战斗力,必须不断的制造局部战争,用来选拔最优秀的军人。这样的制度可以让国家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国防力量,当然,是在士兵死亡率极大的前提下???”太祖在论文的最后总结道:“没有经验的士兵,即使有再好的装备,也是无用之辈。他可能可以因为装备的庇护躲过这一支箭,但是他会死在下一次的格斗中。国家没有必要为这些人浪费物资。我们只为最精锐的士兵提供最优秀的装备。如果这些装备落在了不会使用的人手里,不管这样的人有多少,不管这样的装备有多精良,都是资敌。”
“资敌”二字那位老领主在三个月之后的一场遭遇战里彻底的理解了一把。一支诺德人巡逻队发现了这只移动缓慢而且孤立于大部队之外的斯瓦迪亚队伍。诺德人的指挥官接到了这样的报告:“一支辎重极多的斯瓦迪亚运输队正在穿越杰尔博格沼泽,准备向提哈移动。这可能是几天前的那支斯瓦迪亚军队的掉队的运输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