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卷·词条释义

心动救星 喷火萌 7406 字 2024-01-03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完美金身理论】

由破窗理论延伸出来,是本书杜撰的部分。

错误只有零次和一万次的差别。当一个人从未犯错,那么他就会努力避免犯错,那是一种心里上的“完美感”,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好的,优秀的,所以也会努力维护这种优秀。

而当一个人犯过一次错误之后,那种“完美感”被打破,再面对同样的问题,那么底线就没有那么好坚守了。甚至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因为自己已经犯过一次错误了,那么犯错一次和犯错两次,好像也没有区别了。从而使得最后的结果越来越严重。

当潜意识里出现这种思维的时候,意味着就是堕落的前兆。既然有了漏洞,那么犯错是早晚的事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破窗理论带来的负面效应,几乎是不可逆的。

【天使综合征】

天使综合征又称天使人综合征、快乐木偶综合征、安格曼综合征,是一种遗传异常所致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属于非进展性脑病。特征性表现为智力低下、快乐行为、严重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睡眠障碍及癫痫发作等。发病率1/40000~1/10000。无法治愈,但症状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

根本无药可治,唯一能缓解的办法只有不停的受到惊吓,然后哭泣,这样的刺激会延缓病情的爆发。

【记忆之路的纵深】

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

人活在时间的河流中,要理解现在,就要从理解过去开始。过去不可避免的走向未来,但其中的一块礁石,一处险滩,一阵碧波都可能是命运翻转的因素。

【共性】

变态和成功人士,有几个共性。

第一个共性就是语言能力。简单的说,就是画大饼,蛊惑人心。

第二个共性就是极度的自信,甚至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很多人遭受打击之后会失落,但是他们不会,他们相信自己会成功,所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第三个共性就是不计后果,敢于从事高风险的活动。人生的豪赌,他们眼睛都不眨一下。缺乏恐惧和强烈自信,虽然是两个极端,但实际上是一个概念。

第四个共性,就是没有绝对的是非观。有些事情能得到好处,错的也去做。冷血的商人,冷血其实也是一种变态。眼里只有利弊,没有对错善恶的人,就是变态。

第五个共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些出名的罪犯,往往都是高智商爱学习的。所以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美丽混乱效应】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示弱定律,每个人在社交关系里都喜欢其他人开放和示弱的姿态,会增加亲切感。但是人是一个矛盾体,喜欢别人示弱,对于自己却严防死守。这种心理被称为“美丽混乱效应”。

【青春期大脑边缘系统发育】

人在25岁之前脑子里只想着玩,这是正常的。人的大脑有一个发育的过程,而25岁大脑才会完全发育好。青春期首先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发育,这是管理情绪的部位。这就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总是陷入莫名其妙的哀愁和悲伤里。青春期情感丰富,是因为大脑的情绪系统在发育。所以在这个时候,感情特别丰富,快乐和不快乐都被放大。因此游戏会更加好玩,学习变得更加无聊。

【前额皮层规划发育】

管理情绪的边缘系统发育早,管理自我规划的前额皮层发育晚。导致年轻人很难控制自己的娱乐时间。就像是一辆刹车系统失灵的跑车,这不是少年的错误,这是大脑还没发育好。

【晚睡晚起褪黑素分泌】

人身上有一种可以产生睡意的激素,叫做褪黑素。在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这个年龄段,褪黑素晚上分泌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是很正常的。

【耳朵虫现象】

earworm,耳朵虫。没有征兆,结果一首歌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不由自主的反复在脑海里出现。于是脑子里满是一首歌的旋律,翻来覆去,嘴里不由自主的哼出来,走到哪儿都挥之不去。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对其感受度不一样,但几乎每个人都曾受过耳朵虫的侵扰。

解决办法就是把循环歌找出来,然后从头到尾的听一遍,要认认真真的听,特别是注意结尾的部分,仔细的听完。听完了,对这首歌的记忆就从一个片段变成了整首’,所以当你的潜意识再试图进行循环的时候,想起来的就不是一个片段,而是整首歌。

太长的记忆是没办法进行非主观的循环,潜意识提取记忆片段的权限不够了。潜意识也很难把这个完整记忆循环。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

【富兰克林效应】

人都是喜欢积极方向的心情,所以当人帮助别人的时候,内心会有开心的感觉。并且在这个时候,潜意识会给帮忙的人一个印象“既然自己帮助了这个人,那么自己应该不会讨厌这个人”。这样就是可以拉近好感度。

【黑暗效应】

在黑暗的场合下人的安全感会降低,这样两个人在一起会下意识的互相靠近,更容易产生信任和依赖的感觉。

【遗传心理学】

从遗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发展的本质,就是让自己的基因流传下去。所以男性都花心,因为他们骨子里渴望和更多人发生关系,传播自己的基因。而女性更会在乎自己的基因能否好好的遗传下去,所以会关注男性的物质实力。因此,男人喜欢美女,女人喜欢有钱人,这属于遗传的天性。只不过规则和法律束缚住了每个人,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恒河候实验】

实验过程,略。

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爱哭闹,爱渴求,爱折腾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这样的宝宝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也就是:对亲人的依恋。

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

这种接触的安全感不仅仅是对婴儿,即使是对大一些的孩子,比如十几岁的孩子也是如此。

还有就是要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

最重要的是,这证明了即使婴儿不存在记忆和主观意识,但潜意识对于“爱”的渴求也早已经出现了。

也就是说......人在主观意识形成之前,其实身体是由潜意识进行管理的。潜意识对爱是有敏感性的。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主观思维出现,开始记得事情产生记忆,这个时候潜意识退居幕后,主观思维主导一生。

但就算是主观思维主导了你的一生,但你仍然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因为在你身体出现,思维还没有出现的那段时间,潜意识才是你身体的真正主人。

往后的终其一生,潜意识都会把婴儿那段时间得到安全感,源源不断的输送给你。

【季节与性格】

夏天出生的人一般比较乐观,而冬天出生的人更容易抑郁,甚至精神分裂的可能性也增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现在的猜测是,因为夏天的阳光比冬天多,阳光多会让人身体维生素d增多,维生素d可以让人产生快乐的情绪。

【道德发育】

人的道德感,其实有三个发育阶段。

九岁之前是第一阶段,没有道德感。所以小孩子做事情只会看大人的脸色,他不知道什么是对错。这个时候家长的教育,主要是让孩子培养出底线感。这个时候,如果犯错是不能娇惯的。因为没有惩罚,就会出现熊孩子。

九岁之后是第二阶段,人才会出现道德感,才会出现共情能力,也愿意服从社会的道德观。这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完整性格的人。

第三阶段,不就是靠年龄划分,而是靠人自己的悟性划分。经过思考有了自己的道德体系和思想,不盲目服从。但这个领域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的。所以新闻上看的那些,有的人几十岁了还是不讲道理,任性妄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绝大多数都已经在第三阶段的时候,这些人还在第二阶段。

【进化心理学宠】

人对孩子,特别是婴儿,是有骨子里带着的宠爱基因。这种基因带来的影响,就是进化心理学的一部分。

全世界的对于美的审美其实是有共同点的,特别是女生。小下巴、大眼睛、小鼻子、皮肤好,符合这几点的基本都是漂亮的女生。而这些恰恰是婴儿所具备的特点。所以人们喜欢这样的女生,真正的原因是喜欢婴儿的基因在影响你的审美。

【焦点效应】

九岁之后才会出现共情能力,这个时候才会慢慢的理解别人。但是在共情能力完全发育之前,人是不会想这些的,你关注的只是你自己。这种心理其实并不能完全消失,就算你长大了,如果有一天穿了一件不好看的衣服,或者女生没有化妆出门,你就会觉得别人都在看你。实际上那只是你过于关注你自己了而已。这就是焦点效应。

【成长狂妄期】

孩子在成长的前期,会经历一个超级狂妄期,在这个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是最厉害的,所以都喜欢英雄人物。他们内心渴望自己是英雄,他们也深信不疑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未来是一定有一番成就的。而这个时期,就是孩子的人格中自信产生的时期。当然这个超级狂妄期会随着后面的教育慢慢消散。

如果超级狂妄期的孩子得到了足够的信任,那么他以后成长起来,就是一个拥有足够自信的人。但是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信任,甚至还有打击,那么未来成年之后,就会变成一个胆怯、不自信的人。因为他的自信在最关键的发育期没有得到充分的养分,已经发育畸形了。这是不可逆的。

【自恋性人格障碍】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会认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就像是单机游戏里面的主角。所以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会牺牲其他人的利益。甚至一旦输了,就会折磨所有阻挡他的人。

【马基雅维利人格】

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没有道德约束感,这种人对金钱和权力有渴望,而且擅长操控和欺骗。

【精神病态患者】

这种人没有共情心,无法感知其他人的情感,所以表现就是极度冷血,其他的痛苦对其没有任何的感染力,甚至还会觉得别人陷入痛苦很有趣。

【表演型人格障碍】

普通人中每四十个人,就差不多有一个这样的人。这种心理带来的效果就是永远在演戏状态,是个戏精。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接触过表演型人格障碍。

举个最鲜明的例子,社会上的渣男渣女就是这种性格,表演型人格障碍。他们觉得自己充满魅力,所以喜欢和很多人保持暧昧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就像是演电视剧。情绪化,容易焦虑,不能忍受批评,认为错误的总是别人。

表演型人格障碍几乎无法治疗,特别自私自利,若对他们善良关爱,他们就会利用你,当你傻。根本不能变好。

而这种病的起因基本上是从小缺乏家庭的关心。缺乏安全感会有表演性戏精,边缘化人格,自卑,多疑,敏感等,一系列都是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不给关爱居多。父母的自私,导致孩子受苦。

【边缘性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