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琛以为她在开玩笑,面无表情地看着她。
打破沉默的是卧房开门的声音。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儿趿着拖鞋走出来,两根细细的马尾上是夸张的仿真水晶蝴蝶结。
对他的存在熟视无睹,看大街上的陌生人似的瞟他一眼,自顾自走进厨房倒可乐。完全遗传张瑶的甜腻嗓音不高兴地嘟囔着:“什么呀,我以为披萨外卖到了呢。”
女孩离开后没关灯,留下一个空旷明亮的厨房。吴琛看过去,只见地板上躺着一个巨大的橙色购物袋,餐桌上是个崭新的鲜红色的手提袋。张瑶显然已经完全忘了刚才那个问题,拿起刚刚随手放下的一盒蓝莓,翘着兰花指往嘴里送,整个人被客厅开着的六十五寸液晶电视里阿宝色调的脑残偶像剧深深勾住。
这就是我的生活,吴琛想。
这就是所谓的被所有人羡慕的生活。
前天他爸被确诊脑死亡,今早出殡。眼前这个女人,以天冷了起不来为由,缺席了葬礼。其实张瑶和他几年前去世的亲妈很像,不学无术的草包大小姐,生完孩子好多年,脸蛋和身材还保持得和高中生一样。吴琛甚至怀疑,自己继承的不止父亲的制造公司,还有看似健全,却冷漠疏离的家庭关系。
像被一拳击中,吴琛突然有种感觉,出生开始,他就被安排在一盘绝无可能翻盘的棋局。
大学以前,吴琛生活的每个方面都相当闲散宽裕。父母没空细致入微地教育,只是定期远程下达要求和指令。每年陪他吹生日蜡烛的是保姆,每次家长会,勤勤恳恳做笔记的是司机。
高考完,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暑假,抽离角色已久的父母才知道,吴琛放弃了本地一流理工大学的保送,选择了一所外地的医学院。最开始和家里冷战的两年,吴琛把母亲私下打来的经济支援全部退了回去,靠着奖学金和做家教维持日常,每年只在过年回家,和父亲相对无言。
毕业前夕,吴琛通过一个闭关钻研大半年的获奖课题得到保研名额。父亲却第一次亲自从沿海飞来这座气候干燥的内陆城市,找到他,给他两个选择,要么回家接手生意,要么去英国读两年商学院。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第三种属于自己的选项,吴琛只觉得荒唐可笑,沉着内敛的他第一次在学校实验室和亲人大声争吵。
又是一年暑假,吴琛一部分同学已经正式入职。他用剩下的存款,买了两件昂贵的礼物,带着平静和些许歉疚的心情踏上了目的地为海港的飞机。只是刚到家,还没把第二张忤逆的入学通知书拿出来,就看到床榻上输液的母亲。父亲像是老了十岁,一言不发地递给他一张他最清楚不过的恶性诊断结果。
那时候,吴琛才彻底明白,他生来就没有第二种选择。
就像长在笼子里的鸟,再怎么飞,也插翅难逃。
短短几年内,吴琛把二十多年来都无处安放的叛逆、成长、懂事、孝顺,全数消耗。母亲说什么他都无条件答应,如同一个无底线溺爱的家长。
在熟悉公司业务不久后的某天,母亲打来电话,让他下班直接开车去一家私厨。挂了电话,吴琛沉思着,果然,当晚同桌的还有另外一对精心打扮的母女。
事情决定得很迅速。婚礼、产房,一切都按照幸福美满的最高标准进行。这场以喜剧结尾发展的剧目由家长们导演,他乖乖配合演出。最后只是顺理成章地、麻木地扮演,连对自己的心情好坏好像也都不再值得在意。
甚至,看过父母对着摇篮里的婴儿发出笑声后,吴琛走在路上,会在某一个恍惚的瞬间,想要直接穿过亮着红灯的马路。
偏头疼像午后的暴雨,突如其来发作。
吴琛抬手掐着自己的后脖子,低头,发现鞋尖不知何时被谁擦得干干净净,正泛着程亮的光泽。
还有散落在旁边,一大一小两双高定的荧光粉皮靴。
没由来地,吴琛想到下午昏暗的小房间里,挂壁电视闪着刺眼的白光,程蝶衣撕心裂肺的那句:“说好了一辈子,差一年,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还有,面容清秀的小技师,一身洗褪色工作服,羞赧地笑着:“我想给客人洗一辈子的脚。”
身旁同床共枕八年之久的男人说了句什么,张瑶没听清,心不在焉“嗯”了一声,正在咔嚓咔嚓嚼薯片的女孩却怔怔地转过了头。
如果说,接二连三的死亡,狠狠敲击着吴琛残破不堪的心脏。那么,撬开最后一颗深埋的铁钉,让情绪泄洪的,就是这两句双声道般在耳边振聋发聩的“一辈子”。
脑后有根神经在隐隐抽动,吴琛的目光像把不动声色的利剑,看着她,像在看自己的母亲,也像在看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更像在看一团并不好闻的空气。
吴琛机械地重复了一遍:
“我要离婚。”
第3章
国际小学门口,停满了来接孩子的私家车。
路边的梧桐树下,有些家长正扎堆聊天。吴琛靠在车门上,双手插袋,下颌紧绷,一身充满戾气的冷漠。直到某个班级鱼贯而出,视线才恢复焦点,迈步走上前。
“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