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页

杜绵绵哪怕是内宅的女眷,她也听到这样一个新消息。于是在听说后,当晚她与丈夫司徒弘光歇息前。她忍不住的问一回。

“东宫的二皇孙真会被皇上册封为皇太孙。圣旨下了,只待正式的册封大典吗?”杜绵绵问一话。

“礼部、光禄寺都在为大典筹办做准备。此事没假的可能。”司徒弘光明确的回一话。

“皇上册立皇太孙为储君,那天下的诸位王爷当如何看法?不立子,立孙儿为储君。这……”杜绵绵哪怕有心理准备呢,真的成为现实时,她还是大受震撼。

“莫说你惊讶,圣旨下来时,朝廷上下没人不震撼的。”司徒弘光表明他也是受到惊吓中的一人。

“传孙不传子啊。东宫一系皆大欢喜。天下诸位王爷,特别是秦王、晋王、宁王,他们可是嫡出的皇子,真不知道这三位王爷又当是如何的想法?”杜绵绵摇摇头,她不敢想像。

“不管这三位如何想,皇上一言九鼎,皇上的话没人敢反驳。如今朝堂上下,哪一位官员也不敢出来谏言。”司徒弘光看的明白,做为开国的帝王。乾元帝的威望那是压倒一切。特别是近两年,朝廷的文官、武官都在洗牌。很多人已经消失掉。

如今没哪一个势力可以阻止着乾元帝来做决断。这便是开国帝王的权威所在。他一言,顶过所有的朝臣。

朝廷圣旨下来。

在册封皇太孙的大典时,自然是诸王都不可以少一人。这些就藩的王爷,在京都的王爷,还有没被册封的皇子皇孙。他们也是天下臣民的一部分。

这自然要在皇太孙的册封大典上,那向着储君行二拜六叩的大礼。

于是在京都的秦王,那不必回秦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