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他们,早前被提拔起来的内阁阁老谢允、杨知棋都站的是天启帝的阵营,天启帝苦心经营数年,终于打破了内阁大氏族一言堂的局面。
朕心甚慰,天启帝过了两年舒心日子。
他的宏图大业还在继续着,跟朝中那些老家伙斗争的路还很长,除了这些羽翼丰满的老臣,天启帝还在一直扶持着他的心腹。
比如远在西北的乔明渊。
当初让乔明渊来西北,天启帝给了一封手书,如今手书封在县衙的后门,是乔明渊的底气。然而也是为了不招人眼目,这两年来天启帝是从不过问西北箕陵城这个小小县城的发展的,他有足够的耐心,也自信自己能等得起。
乔明渊对自己当然是有信心的,如今岳丈到了内阁,做起事情来当然更得心应手。
从陈明关回来后,乔明渊继续有条不紊的推进他的建设之路。
如今箕陵城已经大变样子,来到这城外就瞧见巍峨高大的城墙,进了城,街道宽阔,两边的商铺和仓库鳞次栉比,井然有序的商人和运送车辆在其中穿行,穿着定制红白衣衫的箕陵工会的劳工来来去去,一会儿在这家下货,一会儿到那家打包,忙得不亦乐乎。
箕陵城里已经不单单是来自西域的商人了,打从今年夏天开始,各地的商户大量涌过来,连着南北东西,竟俨然有要成为中枢商站的趋势。
回想天启十一年初来箕陵城的时候,城外的土地荒草丛生,街上的百姓满脸哀苦之色,如今两年过去,箕陵城外的麦田收了又种上来自西域的番薯,番薯产量高,总算能让箕陵城的人填饱肚子。收了番薯他们还能再种菜,吃一季的菜又可以继续种小麦,走出城外去,百姓安居乐业的影子都在脸上。
因为地方好,能饱饭,从四面八方用来的流民登时扩充了箕陵城的人口量。
流民一多就容易乱,箕陵县衙连连出台政策,划地耕种、修建安置房、登记户籍和工会统计,一时间忙得不亦乐乎,倒是没出大乱子。
经此一事,乔明渊在箕陵城内外的口碑名声一下子就上去了。
老百姓们未必懂得什么方针大政,他们只知道一点,箕陵城的父母官是个青天大老爷,去了箕陵城有饭吃,有活儿做,养家糊口不成问题。
总之,跟着乔大人走,饿不死!
急剧增加的人口量还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聂光磊招兵更容易了一些,如今箕陵城小小一座县城,军队竟有四万多兵卒。这些兵卒远远超过了县城需要的驻守量,比之陈明关也不差什么,俨然要成为陈明关、平阳关两关之间的第三座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