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页

意识到这一点,送走乔明渊以后,陈秋平陷入了一种激动的情绪里。

他想,他找到了仕途最大的意义。

正如故人所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

而他要做的,就如乔明渊当初做的那样,是尽心尽力的努力,是不骄不躁的等待,不管明珠蒙尘多久,总有绽放光彩的那一天。

他能等到那一天!

离开仓林府后,马车行进的速度明显就快了很多。一路进了河西境内,董路早已派了人等在边界,他亲自令人护送,确保乔明渊一家人安全。其实这时候那些人也不敢再轻易动乔明渊了,毕竟乔明渊再也不是当初默默无闻的七品县令,他是朝廷新任的军机阁大臣,若遇刺,那就是震惊朝廷内外的大事。哪怕如此,董路还是一路护送乔家人出了河西省。

昔日好友再相逢,乔明渊也耽误了一日。

董路当初带着丁诗华离开京城赴任,乔明渊夫妻给了一千两银子,两人用一千两银子在西北安了家,之后董路升官到了河西,又在河西落地生根,有了银钱,两人少吃了很多苦头。

除了丁诗华想念留在京城的长子。

之后两人生儿育女,如今董路膝下有了一子一女,算上留在京城的董望西,竟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丁诗华和慕绾绾也有好些年不见了,两个家庭再见面,孩子们凑做一堆,说不出的热闹。丁诗华的女儿董秋莎今年三岁,跟兴宝差不多的年纪,生得活泼可爱,不爱说话的兴宝都主动跟她打了招呼。小儿子董望京一岁,还在蹒跚学步,亦很玲珑可爱。

“绾绾,你我多年好友,我有个不情之请。”丁诗华拉着慕绾绾的手,眼圈晕红,说着话不住的掉眼泪:“我跟我爹娘已有七年未见,到了京城,你代我常去看看他们二老,好么?”

“好。”慕绾绾替她擦了眼泪:“你莫要哭了,别吓着孩子们。”

丁诗华点了头,隔了半晌才收了眼泪,苦笑道:“也不知道我和董路什么时候才能回京,在外熬了这么多年,一年年就这么过去了。四年前我爹来信,说我祖母过世了,我正怀着秋莎,也没能回去给老人烧个香,去年我爹五十大寿,董路想回去,不过最后也没去成。我儿望西快十岁了,我们走的时候他才两岁,等我们能回去时,他多半早不记得爹娘了。”

“我想将望西接到河西来,董路不允,他说我爹娘在京城孤单,留孩子在那边陪着他们二老。而且京城也安全些,我转念一想也是。”

“就是想孩子,真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