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杨靖道:“哦?太傅都夸了什么?”

太子道:“太傅说二弟字有进步,书背得也好。”

杨靖听了高兴,笑看着杨健。

杨健小脸微红,有些羞赧。这还是太傅第一次夸他呢,他不好意思学给父皇听,没想到太子哥哥替他说了。

萧沧海笑道:“健儿有进步啊。不错不错,墨香,把御膳房新做的杏仁核桃糕给二皇子装一匣子,那个最是补脑。”

杨健高兴得小脸红扑扑的,忙道:“母后,能不能也给太子哥哥些?太子哥哥学习也很辛苦呢。”

萧沧海道:“好。再给太子装一匣子。”

杨靖道:“好了好了,你们都有赏。时候不早了,早点回去歇着吧。”

皇上下了逐客令,太子便带着杨健行礼告退了。

杨靖道:“两个孩子越来越懂事了。”

萧沧海心满意足地摸着肚子,道:“只盼他们兄弟友爱,齐心协力,将来不愁大盛不兴旺昌盛。”但愿肚子里的这个也是懂事的。

杨靖对杨荣这个儿子是很满意的。杨荣容貌像他,性格却没有他这般锐利进取,反而比较稳重温和。

这样也好。大盛重新统一不久,前些年一直穷兵黩武,征服胡人,日后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只要杨荣将来政令稳定,踏踏实实地治理国家,不愁大盛不能再稳定百年。

陆濯携上百寒门士子联名上书,通过蔚相之后传到内阁,上达天听,初时还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在意,直到皇上因此颁布了一道‘科举法’,不再通过士族举荐而以层层删选考核的方式选录人才,并以此来任命官员,才引起了轩然大波。

科举法打破了以往士族对朝廷官员的垄断,让南北士族都慌张起来,反对的声音极大。

但盛辉帝也不是没有支持者,地位崇高的蔚相就是最坚定地拥护科举法的人。他为相二十载,门生无数,即使其中有部分追随家族者,但大多数还是支持蔚相,或因此保持中立的。而且盛辉帝帝威极重,一言九鼎,独断乾坤,且酝酿多时,前期铺垫已经成熟,因而这些反对的声浪也抵不过盛辉帝推行此法的决心。

如此,朝堂上争论了一个多月,最终众臣还是妥协,接受了科举法,并于明年开始施行。

旨意传达到各州、郡、县,引起渲染大波。今年冬天以县为单位会先进行县试,选拔出的秀才在明年春天将到各州郡参加州试,考为举人后在秋天赶到京城,再参加大盛朝的第一次秋闱。

虽然时间匆促了些,但由于盛辉帝前期已有了一定安排,又交给蔚相亲自监督,以蔚相的能力,必不会让皇帝失望。

此时已经入秋,萧沧海的肚子也隆了起来。

之前生杨荣时,他年纪正轻,并无太大的不适之感,而且肚子前挺,一直到八个月后才显得臃肿起来,之前从背后居然看不太出身材的变化。生杨健时他太过虚弱,几乎一直卧床不起,而且七月早产,不提也罢。但这次怀胎,却早早地臃肿起来,才五个多月,人已经胖了几圈,腰围更是消失不见。

萧子诚递牌进宫,萧沧海接见了他。没想到萧子诚竟是向他辞行,想回乡参加冬天的初试。

萧沧海有些惊讶。

萧子诚道:“读书读了这么多年,周围人都夸我学识丰富,足可为官。但弟弟心里总是有些忐忑,不知是不是大家的吹捧之言。倒不如回老家参加乡试,真正下场一试,方能知自己有几斤几两重。”

萧沧海道:“母亲和大哥是什么意思?”

萧子诚苦笑道:“大哥是赞同的,说男儿立世,总要有几分真本事。只是母亲……还想请皇后帮忙劝一劝。”

萧沧海不动声色道:“你第一次进宫时陛下就想给你赐官,却被母亲拒绝。莫不是母亲另有打算?”

萧子诚心下尴尬。当时萧母的心思其实是想让他入宫的,但这话绝不能对皇后明说,哪怕皇后心知肚明。

“母亲当时是担心我年纪小,为官不足以服众。这次我若是以科举之路入仕,母亲也就放心了。只是母亲担心从洛京到钱塘路途遥远,即使走水路也要近一个月,回去后还有各种准备,怕我应付不来,想让我等三年后的大考。可我已经十六岁,总要下场一试才甘心。若是不成,三年后再次下场,心里也有了底数。”

第85章

萧沧海对此十分赞同,又见他很有主见,心里还是欢喜的。毕竟是亲生弟弟,总盼著他将来有出息的。

“你有这个想法是对的,不枉父亲曾经亲自教导过你几年。母亲那里你放心,我会去说。趁著现在天还不冷,早点上路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