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对于栖息地的地质地貌也很有讲究,它喜欢栖息在石灰岩地区,在河水长期的侵蚀下,这些地区会产生许多有回流水的自然溶洞、暗河和洞穴,成年的大鲵一般是独居的,一但认准一个洞穴就不会轻易搬家。
这些洞穴不但成为大鲵最好的避难所,在这里避光休息、躲避天敌,还是它们孵化后代的后花园,正是因为有这种特定的隐蔽繁殖场所,大鲵才得以代代相传延续了亿年。
而且大鲵对于水质也有很高的要求,说是有洁癖也不为过,适宜生活的水质必须清澈洁净富含矿物质,水溶氧量不能低于5毫克每升,幼体发育成长阶段,水氧含量甚至要高于5.5毫克每升,已经接近人类的健康饮用水标准。
茂密的森林、湿润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隐蔽的洞穴、流动的河水、洁净的水质、丰富的食物,这一系列的条件对于大鲵来说基本是缺一不可。
正因为对生存环境要求的苛刻,大鲵也被视为环境指示生物,被称为“煤炭里的金丝雀”,在野外能看到大鲵的话,说明这里的环境是相当不错的,基本可以称为世外桃源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增多,环境污染,现在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处于极度濒危,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随着中国大鲵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大鲵甚至被搬了餐桌,许多保护区也从大鲵的养殖场购入幼鲵进行放生。
看似大鲵的保护形势一片大好,其实最近几年一项关于大鲵的研究显示,中国大鲵种群至少包含了5个不同的演化支系,也就是5个不同的亚种,无序的引种养殖和放归已经极大的破坏了大鲵的基因多样性,野生大鲵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灭绝中。
基因污染危害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家牦牛和野牦牛的杂交,杂交带来的基因污染会让野牦牛的体型变小,失去一些对高原耐寒、含氧量低的适应特征,能选择的生存范围变小,会因此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因此展出大鲵不光是展示这种远古的活化石,更是有很高的保护教育意义,看到大鲵面临的危机是很令人警醒的。
首先作为环境指示器,大鲵对于能导致物种灭绝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高度敏感,如果它们先一步走了,那么其它的物种也将逐渐步入后尘。